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格魅力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技能训练,古代教育,作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1:20
摘要:本文立足现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提出了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可行性策略,旨在将写作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写作主体的内在修养与健全人格品质的建构上来,从而达到“人文合一”的目的。
关键词:写作实践;健全人格;培养探究
写作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它是学生心智的反应,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我国传统写作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作文与做人同步。尽管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质是一种道德人格,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倡导人文统一,注重人品,关注社稷人生,强调表里如一、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这些古代教育的美好思想,却仍然是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审视当前的写作教学,我们往往把写作教学看成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过于重视写作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却恰恰忽视了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比较突出。折射出当前写作教学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那必然会导致日后个体精神的缺失,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写作教学当务之急。教师可以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写真情实感,让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人格。从教师这方面说,我觉得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孕育丰富情感
生活是感情的源泉,又是文章的依托。生活的积累自然会产生情感的积累。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整天钻在习题堆里,缺少生活体验,感情苍白。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亲情、友情,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的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成为一个真情贯注的人;让学生有意识描写邻里的互助,同学的情谊,教师的关爱,懂得珍惜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进而引导学生尊重、热爱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如见义勇为的英雄、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引导学生向他们学处事为人的准则;还要引导学生关心、同情并帮助困难、弱小的人,如失学的儿童、受灾的民众,让学生把自己的爱心回报于他人,回报于社会,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他人感受作对比,可以从别人的叙事经历中唤醒自我的记忆角落,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也许自己有过别人文章中描述过的经历,但可能又有不一样的体验,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学生内心的追求情绪意念一旦被激起,自然就会“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了,也就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以下是学生在《心结》这篇作文中的一段表述“……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燥热的空气,知了不知躲在何处苦苦鸣叫。这是一场葬礼,爷爷的葬礼。很多人跪在他的身旁,为他送行。我看见母亲在那跪了很久很久,我看见母亲的眼一次一次的红了。后来,下葬的时候,我看见母亲默默地背过身去。再很久的后来,我和母亲谈及那天,她说:‘人都走了,没什么好计较的了。再说了,他也活得不容易。’我看着母亲眼角闪着的泪花,我知道这场心结早已解了。风雨,渐已停歇。落叶总要归根,心结总要解开。毕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看见天边的云,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从这位学生的表述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对人对事的这种宽容理解。感知客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明辨是非,萌生真善美的思想情感,可以说,写作教学关注生活是孕育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前提。
二、创设宽松的写作情境,在讨论中提高思想境界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积极创设情境,每周利用课前几分钟适时、适当地联系一些新观点、新问题和社会热点、思想疑点,广泛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的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境界,从而使自身的人格变得更加丰满。其次,挖掘有意义的题材来写作,唤起学生自身独立人格的觉醒。教师可以直接提供一些有关人格题材内容的命题,引导学生对人格培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正面思考。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砥砺他们自强不息之志,真切地懂得挫折,明白艰难,感受不幸,品味关怀,明辨是非曲直,进而树立对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真正做一个有主见、有尊严的人。比如有一次学生课前演讲,讲的是李清照,因为这位学生平时注重积累,而且对李清照这样一位后半身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的奇女子的确有过深入的思考,所以她独到而全面的认识赢得了同学阵阵热烈的掌声。
三、引导学生写生活札记,在思考中逐步完善自我人格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养成过程,平时我们主要是以训练整篇作文为主,这种训练形式有时给出了话题或给出了题目,不仅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教师批改起来比较花工夫,因此学生的作文水平一时得不到有效提高。如果能在平时鼓励学生写生活札记,让学生对现实人生作一些思考,无疑对写整篇文章有所帮助,同时对学生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的升华也有所促进。生活札记可以不限内容和文体,不限长短,每周以2-4篇为宜。教师只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拟订一些专题,为学生提供写生活札记的范围。如人物欣赏、校园采风、乡情民俗、焦点话题、街巷见闻、读书有感等等。让学生习惯把写作为抒写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每周交上来教师作适当点评,评语应以鼓励为主,教师要跟踪学生的思路,体察学生的欢乐与苦恼,让学生从评语中明白教师欣赏什么,反对什么,及时发现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也及时剖析自身人格弱点,作出调整。比如周亚琴同学的一段感想《今生难忘》是由《格言》上的一篇文章引发的,她这样写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抱怨父母给自己的压力太多,甚至总记着他们对你的‘坏’,而忘记了他们的种种的‘好’,回想一下,父母努力挣钱,哺育自己孩子。当你还在襁褓之中时,父母就为你支付奶粉钱,让你可以健康成长;慢慢长大后,父母挣钱供你读书,让你可以饱学知识,成为有用的人。父母的含辛茹苦你我难道可以忘记?是不值得感恩的吗?”我的评语是:“世上最伟大的就是爱。对于伟大的父母之爱,我们怎么能忘却?自古至今,有多少著名诗人赞颂父母之爱,歌颂爱的伟大,让我们携起手来感恩父母,感恩真挚的爱!”后来,在我的评语旁边多了这样一句话:“老师的话更加坚定了我怎么去做!”
四、引导学生写优秀作文点评,在褒贬中明白是非善恶
我们平时记叙文训练是以技法为主要思路构建序列,兼顾话题(主题、题材)。比如话题序列:一路有你、眼光、印象、此亦幸福、旁观、体面、觉醒等。这些序列都是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话题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学生有话可写,教师在学生写作的基础上挑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后让学生写写点评,无疑会更多触动学生的心灵,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会愈来愈多,共鸣也会愈来愈多,学生的精神世界将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比如评讲作文《体面》时,学生点评:文中巧妙地运用倒叙、插叙,衔接自然。文中爸妈为送多少红包争吵,左右不过为了面子,却又不想失了里子,而这种场面想必现在家家都有,既不想失了体面又又不想自己吃亏,可是在考虑这两方面时又忽略了什么呢?红包,这本象征了祝福和心意。可是在金钱至上的观念下,这些含义便荡然无存,与人相处,利益成了纽带……
又如另一段学生点评:本文语言朴实,让我们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亲情最纯粹,正如父母为了让作者不失体面而努力学习西餐礼仪,正如作者学会体谅、抛弃虚荣,接受父亲那充满爱的煎蛋。一件小事既点明“体面”的深层含义,也将作者与父母间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的语句恰到好处,令人深思。有时我们总在抱怨父母对我们的不解,却不知其实他们即使辛苦,也会在某个角落默默关注我们的心事。对单纯的他们来说,只要换我们一生平安喜乐,也许他们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五、创设写作评改新机制,形成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力保障
写作评改不仅注重篇章结构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讲评和批改,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优化和人格的构建。首先,个别评改,尊重个性。写作教师需要在平时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尤其是那些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不理想和特殊家庭的学生,老师要把写作当作学生心理动向的风向标,通过学生作文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在评语中与学生交流沟通,必要时可以开展个别谈话。其次,自评自改,弘扬个性。写作教师要教会学生逐步掌握修改方法,养成自觉修改的习惯,在修改中学习写作知识和巩固提高能力,进而以互评促做人,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提高自我修养。再次,过程评改,重情感交流。最好采用“对话聊天”的方式进行,做到教师投石(引起评改话题)学生激浪(以学生“讲”为主),让学生觉得评改如同聊天,与教师平起平坐,无拘无束,如个别学生流露出极端偏激的观点,可以此为由头教育学生看问题应多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态度换一个思路,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真正做到作文与做人并举,评改与育人同步。此外,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格,需要我们教师也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精神素养,决不放弃理想境界、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追求,这样才能“以灵魂促灵魂”。
总之,写作教学中如果能贯穿真善美合一的理想,同样能使学生的精神健康发展,使他们走出校门后经得起摔打磨难,又韧性的精神,又有创新的潜力,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
张滇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