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的教学方法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 关键字:教学方法,地理教学,高中
- 发布时间:2015-12-10 11:13
摘要:在教学方法探索中,百家争鸣,各抒已见。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编排了很多案例,如果对案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地理新教材教学;地理案例教学;高中地理教学
现行人教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采取的案例编排模式,是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根据案例的编排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对比、讨论、调查、归纳等,不仅使学生在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在联系现实社会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落实课标要求,符合课改理念。以下是我这几年来,在高中地理教研教改活动中对新教材中的案例采取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自学法
在旧教材中,学习有关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时,教材总是首先对这些原理与规律进行讲述,然后才举例加以论证。这种“先讲道理,后摆事实”的“先见林,后见木”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但却不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在结构体系的编排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即“案例在先,原理在后”。针对新教材这种“先见木,后见林”的编排模式,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产业转移”时,要求学生先把“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案例示意图及与其相配置的“思考题”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学习,分析三家境外投资工厂所共同说明的一个现象——产业转移,然后从中引出“产业转移”的概念。这种“先木后林”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我可尽量“放权”。因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基础知识储备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分析,自己就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落实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学生认识、理解、鉴别事物之间本质特征异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传统工业区”时,把正文的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与“活动”题的案例——“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编排在一块。组织课堂教学时,我可以结合两个传统工业区的案例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比较两个传统工业区优越区位条件的异同?(2)影响两个传统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有何不同?(3)影响两个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何异同?(4)辽中南工业区综合整治是否可以借鉴鲁尔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措施?(5)通过两个传统工业区的比较及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条件、特点、代表工业和存在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两个传统工业区的案例,而后小组合作讨论。这样可激发学生对两个传统工业区案例的兴趣,让学生在案例比较中高效率地了解两个传统工业区的异同,从而掌握传统工业区的特征;同时还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合作探索、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能力。
三、类比法
在“必修地理3”的第二到第五章中,每个章节的副标题都有“以……例”,这种表述方式非常鲜明地确定了案例作为章节内容的编写形式和主轴。但为了使学生真正能做到举一反三、方法借鉴、融会贯通,提高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延伸,还穿插编排了类似正文案例的“活动”(或“阅读”、“问题研究”,下同)题案例。这样我就可以在教学中对“活动”题的案例采用类似正文案例的分析方法进行教学,此法称之为类比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河流的综合开发”时,学生学习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案例后,掌握了用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一条河流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基本方法。我让学生用类比教学方法去分析和总结“阅读”中案例——“伏尔加河的综合利用”和“问题研究”中案例——“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尼罗河阿斯旺大坝”的河流流域综合开发利用与其自然背景之间的联系。
四、替换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只不过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材料,它是向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的载体。对教材应是“用”而不是“教”。新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并非是我们当地身边生活和生产中的,甚至有的与我们相去甚远,这样“摸不着,看不到”的案例不利于我们学生对知识学习、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有意识地用身边的案例替换新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如教学“交通运输布局”时,新教材编排“南昆铁路的建设”作为正文案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因素,其实我们福建的学生对南昆铁路感到“很陌生,很遥远”,而且对整个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地形、气候、资源、民族及旅游资源等特点不是很了解,学习时自然就较难了。因此,在此教学中,我采用替换教学方法,用我们当地的“赣龙铁路的建设”案例替换“南昆铁路的建设”案例,这样更接近学生身边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兴趣。同时使学生增加对家乡铁路的了解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调查法
在课标和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中,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基本内容来要求,所以新教材在很多章节中编排了一些社会实践的“活动”题,要求结合本章节所学的知识,对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我认为“活动”题中“被调查的对象”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能培养学生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因此对此类实践活动的案例,我采用调查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后,结合编排的“活动”题,我要求每个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访问长辈或走访交通部门等,了解历史上当地交通运输布局发生过哪些变化,对本县市、乡镇或农村的聚落空间形态有什么影响,并把调查结果用图文表达出来。这种案例的调查是课本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真正实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感受,结论让学生去总结”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生活的地理”的教育理念。
另外,在新教材的案例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案例的局限性和个性,防止把“个性”当成“共性”。大多案例只是学习本章节知识的一个代表典例,多少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不可能集中体现所有的特征。如在教学“活动”题中案例——“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时,新教材从“饲料因素”和“市场因素”两方面分析其形成因素;但并非其它地区乳畜业的形成因素都完全一样,不能把“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完全当成“乳畜业的形成因素”。如美国乳畜业(东北部乳畜带)的饲料因素与西欧乳畜业的饲料因素就不全一样:其附近玉米和小麦带,还为其提供丰富的玉米和小麦饲料。因此,对例的教学,我特别注意案例的个性教学方法。
上述对新教材案例的教学方法,便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使教师的角色转变成指导者和推动者,领导案例的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展示自己是主体,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合作、辩论和交流;使学生了解案例的代表性和个性。当然,对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这能起到抛砖引玉及与大家共勉的作用。
俞彩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