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障碍,汉语,经验积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1:31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词汇习得过程中的障碍,探索以心理学手段和方法克服二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及习惯束缚的途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完善词汇习得的心理途径理论、建立从语境中习得词汇的加工模式、探索认知心理学对词汇习得的启示。
关键词: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近年来,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在语法、语音、汉字等方面做得较多,对词汇习得的研究较少,但词汇的习得伴随着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是很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障碍,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探索词汇习得的内在规律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在词汇习得理论建设、词汇习得的发展过程、词汇量的确定、习得的方法和策略等几个重点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方法的研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有所帮助。
一、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的进展
国内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开展词汇习得研究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动而开展有二十多年时间,其所涉及的领域并不多,主要有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研究、学习策略研究、词汇知识研究四大方面。
在词汇习得偏误研究方面:开展得最早,研究的人员较多,经验积累也较为丰富。
在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研究方面:所涉及的主要有词频因素、投入因素、语义透明度因素。其中数词频因素的研究较多,从方法上来看,词频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实验研究。词频研究的成果证明词频因素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词汇的重要因素,字频对低频词学习的影响大于高频词,对非汉字圈学生双字词学习的影响更大。字频对于双字词学习的影响受整词频率、学习者的汉字基础的制约。
在词汇习得的学习策略研究方面:主要是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的对比研究、汉语阅读中的伴随性词汇学习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很有限。
这些年来,我们在以汉语为二语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还是借鉴英语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展的理论体系来进行,我们在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理论建设、词汇习得的发展过程研究、词汇量的确定、习得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等几个重点方面都还处在起步甚至是空白阶段。
二、准确把握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其词汇习得的基本问题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在国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我国开展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借鉴了国外的理论成果,这也应该是初期习得研究的有效途径。以其成熟经验,以汉语为二语的词汇习得基本问题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知识的界定
对词汇的界定就是回答什么叫习得的一个词。国外对英语词汇知识界定的理论认为,词的界定是词汇知识界定的基础,要排除干扰词的界定的因素,如根词与派生词、词与词的成分和同形词。
词汇知识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前者涉及对词的掌握程度,后者涉及词汇量的大小。所谓词汇知识又称单词知识,是指关于(特定)词汇的发音、拼写、词义、句法特性、习惯用法、语体色彩等方面的了解情况。就学习者具体情况而言%词汇知识主要涉及发音、拼写、词义等方面。词汇能力是指词汇运用能力和提取能力,前者表现为词汇使用的准确程度和得体程度,后者表现为词汇使用的熟练程度。
将词汇知识界定为在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与为交际目的而自动激活词语的能力之间的连续体。词汇知识的界定与心理词典研究密切相关,多数研究表明,一个使用者的两种语言的词汇间存在相互作用。
2.第二语言词汇量的确定
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讨论第一语言词汇量的文章,第二语言词汇量研究的重点和结果主要体现在词表上。然而,由于测量词汇量的方法不同,结果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词汇量测定需要完善的理论来支持,需要可信而有效的测试方法。英语习得理论认为确实存在“词汇门槛效应”,因此,虽然目前我们还拿不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词表,但我们的研究者应该努力去实现,我们的教、学双方应该在习得过程中去积极突破这道“门槛”。
现在常用的方法有:词表法、词汇知识量表、多测法和联想法等,其中词汇知识量表和多测法的应用最为广泛,下面将简要介绍。
(1)词汇知识量表
词汇知识量表最初是从词表法发展而来的,并对词表法做了一定的改进。同词表法一样,词汇知识量表仍然是让学生自测词汇知识,但它设定了词汇知识的不同等级。它的理论构想是连续体理论,即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并不是两极的(会或不会),而是涵盖习得的不同水平。
(2)多测法
任何一种词汇测试都很难同时测出词汇的量和深度。Laufer(1998)提出“多测法”,运用词汇水平测试、控制的生成性知识测试和自由的生成性知识测试三种形式。该方法既可以勾勒出学习者词汇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可以了解学习者词汇知识的不同方面。
3.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发展模式
词汇习得的发展模式是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的核心、前沿。二语习得的机制虽然有不同的理论解释,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同于正常的学习,根据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其科学、有效的习得模式尤其重要。词汇习得标准包括:认识并理解词语;依据情境,自然而适当地使用词。
在测量学习者词汇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研究者一直在试图建构词汇知识发展的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型。主要包括:“相互作用”模型、“三维”发展理论、多形态模式等。
4.影响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因素
国外二语习得理论提出,词汇习得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具有可学性;二是充分的语境信息使词汇可以完全被理解;三是词汇加工达到一定的水平。
(1)词频因素:Nation(1990)指出,学习者对词的形式越熟悉,学习的负担越轻。而生词的重现率会影响学习者对词汇的熟悉度。我们认为,词汇出现的频率越高,学习者的记忆负担越小,对该词汇掌握得越好。
(2)投入因素:包括加工深度的假说和投入负担假说。他们把加工过程分为两个认知因素(查找因素和评价因素)和一个动机因素(需要因素),这就是投入负担的三个组成因素。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学习的过程往往会涵盖投入假说的三个组成因素中的一个甚至全部,而学习者的投入负担的不同会影响其词汇学习效果。研究表明,被试从语境中推断目标词的意义并完成多项选择作业时,他们对目标词的学习效果会好于直接给他们提供目标词的同义词。学习者的投入程度越高,词汇学习效果越好。
(3)语境因素:语境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词汇的语法特征、典型搭配和语义的理解。一些研究表明,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效果要比在无语境的条件下好。高水平的学习者比低水平的学习者更善于利用语境信息。脱离语境通过词表翻译法学习词汇的方式对初级阶段的词汇学习比较有帮助,语境中的词汇阐释则对进一步的词汇学习非常有利。
5.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方法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方法主要有关键词法、联想法和猜词法。
(1)关键词法:它的核心在于学习者要建立目标词和已经熟悉的目的语词之间的联系,其中熟悉的词项(即关键词)就构成了目标词的部分或全部词项。关键词法有助于学习者在语境中理解词汇。
(2)联想法:Cohen&Aphek(1980,1981)探讨了英语母语者学习希伯来语时运用的词汇记忆手段——联想法。研究指出,建立联想有助于学习者的词汇记忆。
(3)猜词法:它是指借助语境信息和构词信息分析词汇的意义。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是影响猜测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
习得不同于学习,它是一个强调自然而然地、类似小儿学母语般的获得语言的过程,因而,以心理学手段和方法去研究习得应该是我们的重要方式。
1.完善词汇习得的心理途径理论
通过一语、二语习得的心理历程分析,我们看到:我们的语言习得首先是建立一语词汇与概念间的准确联系,再建立一语与二语词汇间的概念联系,再建立二语词汇与概念间的联系,这一过程中的心理是一个由一语语言思维、语境向二语语言思维、语境的转化过程。这强调了两点:一是二语习得其二语语境和思维非常重要,二是习得是个转换过程,是一个由一语思维与语境逐步向二语思维与语境要求过度的获得过程。二语词汇习得的心理途径应该充分借鉴和学习一语词汇习得的心理途径,并在一语的支持下,不断增强词汇和概念关系的过程,因此,前些年广为采用的交际教学法那种在二语教学中回避一语使用的作法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一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承启作用和对二语概念体系的促进作用,其心理模型应该是对Kroll&Stewart修正等级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在正常“概念连线”基础上,增加语境与语言思维关系,才能更便于反映真实的以汉语为二语的词汇习得的心理途径。
2.建立从语境中习得词汇的词汇加工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借助语境习得词汇的模式和方法,更多的是借用西语的一些模式和理论,如DeBot词汇理解/产出模式等,这一理论认为,要从语境中习得词汇知识的,词汇加工模式有从上至下3个不同层面:概念层面、标义词位层面、形式层面。第一步,这个词的一串字母和心理词典某个词条的形式层面的语音和形态信息匹配;第二步,这个词的形式信息激活相应的标义词位;第三步,标义词位当中的语义信息进一步激活概念层面找到一个概念与之匹配。当这3步都成功地完成时,这个词就被成功地理解了。在阅读中碰到一个新词时,一个问题出现了,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标义词位。于是,一个空缺的标义词位建立了以便词汇加工进一步进行。但如果标义词汇空缺,加工就无法进入概念层面,这时就要依赖语境化的输入,从语境中汲取词汇知识,当空缺的标义词位被填满之后,词汇加工进入概念层面完成对该词的理解。这个模型最大的优点是从心理的角度揭示了伴随性词汇习得的实现过程,并着力强调了语境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然而这个模型也比较空泛。以汉语为二语的词汇习得中应用这一模式,就无法更好地体现不同于西语语系的汉语词汇的形意特性,汉语词汇的形意属性,意直接融合进了形,与形成为一体,可以直接激活概念层面,更符合词汇习得的自然规律。我们应建立符合汉语词汇习得的有自己特色的词汇理解/产出模式。
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离不开词汇习得基本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词汇习得的心理机理探索,但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忽视一语的影响和作用,也要重视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成果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揭示。
3.探索认知心理学对词汇习得的启示
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技能应用的过程,它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这个过程可以看到,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内部因素的人类大脑的认知因素,如输入、注意、记忆、分析、输出等在整个习得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认知心理学应用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时,主要是分析认知理论在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词汇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们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所具备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学习者在认识和掌握了这些规律之后,可以更好地进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习活动。
分析了学习者在习得汉语词汇时的认知过程和词汇习得方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启示,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有所帮助。
(1)词汇组块化
在词汇习得过程中,经常面临遗忘的困境。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想加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增强记忆效果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组块化是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一种加工方式,即将若干小单位的信息联合成一个大单位,从而使其有限的容量增加,保持时间延长,并使更多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也可以简化记忆单位。例如,把一系列单词组合成一个词组,便成了一个记忆单位,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记住其中的一系列单词。词汇习得者既可以学到词汇的意义,又可以掌握词汇的用。
(2)词汇网络化
二语习得者在习得二语词汇时,头脑中记忆了大量的词汇,这些词汇是按一定的模式组织起来的。根据对语义网络模式的构建,也可以把词汇组织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层网络模式;另一种是激活扩散模式。事实上,所有的接点都是相连的,分层网络中有激活扩散,激活扩散中有分层网络。因此,二语习得者在熟悉了一个词之后,可以形成一系列的、与该词有关的众多词汇,在记住这个词之后,再对与之有关的词汇进行记忆。因此,在二语词汇习得中,二语习得者不应该仅仅只关注一个词的字面意义,而是应该对该词进行扩散性的学习,在激活了该词后,将与之有关的方面都列入学习范围。
(3)词汇语境化
所谓语境化是指在词汇习得时,不进行孤立的记忆,而是要把词汇放到一定的背景、语言环境以及上下文中,这样才能有助于词汇的习得。我们认为除了上下文之外,语境还包括一定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甚至也包括发生言语行为的现实情况。由于语义对语境的依赖,以及语境对语义的促进作用,语境在词汇习得中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通过语境习得词汇也是非常重要的习得方式。
(4)词汇范畴化
范畴化实际上就是对事物共有属性或共有特征的一个划分及归类,这样有助于人们充分地认识世界,同时可以提高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效率。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标识这些事物的词汇也应该是有所归类的。例如:对词汇类别的划分,大致可以把词汇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词类。而在认知心理学中,类别内的事物最容易让人处理和记忆,这就是认知范畴论。根据认知范畴论,无论是二语词汇习得者,还是二语词汇教学者,都可以运用认知范畴化理论,将每个词都分成不同的基本范畴,然后再把一些可以分的基本范畴划分次范畴,使得二语词汇的记忆和习得过程更有条理,更有章法。
参考文献
[1]孙晓明.国内外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4):54-62.
[2]路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02):131-132.
[3]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5.
[4]骆涵.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心理模型评述[J].中国外语,2006,3(4):59-62.
[5]彭文婷.从认知心理学看心理词汇及词汇习得[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1):56-58.
樊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