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教会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核心,以让学生探究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最终目的,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活动的感受和体验。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引路人,要多学习、深思考、会活用、善引导,那么,如何上好科学课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学生、备教材,注重创设课堂情境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认真钻研教材,读懂教材的设计意图,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准备能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全面理解的教具。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对一节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好的导入能让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如,在教授“磁铁有磁性”一课时,课前用红色的彩纸做了一条小鱼,鱼身上粘有一枚回形针,在一根筷子前端系一根鱼线当鱼竿,用一小块磁铁当鱼钩。在课上,拿一透明水槽,用另一块磁铁隔着水槽吸着小鱼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一下子就能把这条小鱼钓上来,你们信不信?”然后拿出“鱼钩”钓鱼,学生观察。请一名学生到前面试一试。学生钓上来后,发现鱼钩的特点,引发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磁铁为什么能钓出小鱼?磁铁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导入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既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欲望,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问题引路、探究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引导
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师在之后的探究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引导。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其协调地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如在讲“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教材虽然是结合实际提出问题,但笔者感觉仍不能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创设了一个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境——“请你帮忙”: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他把水倒好,再倒入一勺白糖,给客人冲了一杯糖水。可是过了好一会儿,糖也没有溶解。怎么办呢?谁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小明呢?学生一看让自己帮忙,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学生带着问题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在得出结论后,继续带领学生做了“加快糖块溶解”的比赛,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又发现问题,让学生始终带着不断深入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每位教师课前对每一个提问要进行精心设计,既注重启发性,又要适时,难度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感兴趣。教学中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提问:“对不对呀?是不是呀?”让学生不用思考就随口答出的问题,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评价要具体一些,如“你的观点很独到,一下子抓住了磁铁的性质”,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不要用“你真棒”、“说得好”等没有具体指向的词语去评价。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课上学、课外用,注重课堂外延拓展
一节好的科学课,不但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积极探究,还要引导学生用课上学到的探究方法到课下继续研究。如教授《磁铁有磁性》一课时,课上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总结,几块环形磁铁相吸或相斥地叠加在一起时磁力大小的变化情况,“磁铁相吸重叠,磁力增大;磁铁相斥重叠,磁力减小”。在课程结束时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环形磁铁得出这样的规律,那么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同学们课后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继续研究。”这样的拓展,既结合课堂内容,巩固课上学到的探究方法,又进一步加深了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总之,要想上好一节科学课并不难,关键是要用心。作为引导教师要努力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课堂中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学会了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思维活跃起来,小心保护好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求知的积极性,这样就一定是一堂优秀的小学科学课。
李冰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