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触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后,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一步步的成长,真正地看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综合技能,三维整合到一起。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如何进行小语教学,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感性;激情;开放
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和包括很多家长都反映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的正是学生所需要发展的。”
(一)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感性”。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带领学生上一节“充满激情的课”。
2.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注重“激发每一个学生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时,会找来各种道具如各种课文中所讲到的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知道关于银河的什么呢?你们还想表达些什么呢?”孩子们个个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充满着激情与乐趣。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互相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简单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交流、与其他学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地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创造出多大的奇迹。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们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甚至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2.让孩子们去在实践中感知语文、感知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把语文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充满感情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著作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并联系到自己人生中来,我致力于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张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