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尤其小学中年级是作文的启蒙教学,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学生总是很茫然,习作时压力很大,困难重重,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多年的教学使我体验到,只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作的大门自然就会打开。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但是,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知之的,是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然而,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得到老师赏识,给予学生赏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促使他们走向成功。所以,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当学生答错时,要热情对待,要用激励的语言、鼓励的目光给予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信任,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写作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深知,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文章才能“言而又物”内容才能充实。所以,在平日的生活里,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和自然现象等景观,为学生提供了丰盈不竭的观察源泉。平时就要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记得我教学生写习作《我喜欢的水果》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学生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我重点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品一品,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多次组织课外比赛活动。如放风筝比赛,足球比赛等等。丰富课外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学生不仅乐意参与,同时留心观察,从玩中得到乐趣,从乐趣中增长见识,并且丰富、积累写作素材。
三、注重创设学生的写作空间
在学生习作时,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他们会感到无从下笔。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那么怎样能才能创设写作的空间呢?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实际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根据季节的变化。春天来了,我会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领略春姑娘的笑脸。冬天来了,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按捺不住激动,常常在日记里兴奋的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
此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像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像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因为,想像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让他们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度的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写半命题的习作。《二十年后——》或《假如我是______》等等,因为在学生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像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教师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他们各抒己见,说出了真情实感。从而提升了习作的空间。
四、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时刻留意,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得有效途之一。因此,在教学习作中,注重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例如:班级每名学生个准备三个日记本。分别写《古诗》、《日记》和《读书笔记》。《古诗》集,每周写两首古诗,一篇日记,从日记里自然会流露学生的心声。同时一周积累三篇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批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作文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作文批改的技巧性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鼓励和表扬非常感兴趣。作文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是个新鲜事物,维持他们兴趣与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以我之见是头等重要的。这样,给学生成就感,给及他们鼓励作用的批语是他们维持作文兴趣的有效的手段。实际上,我们深知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训练,带有很大的创造性。因而学生感到学起来很难。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先给学生选择有趣的作为题目。最好是组织活动后在进行练笔。但是,在学生初稿完成后,抓住学生细作的闪光点给与鼓励,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大胆的去写,用我口表我心,写出自己的心声。
过去教师批改作文时,是学生写后——教师改——学生再成稿。疏忽了师生互动的环节。不利于学生的训练指导。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善于修改作文。在修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修改作文的能力。我对于习作较差的学生多数是面批面改。在遣词造句上有不当之处学生自我修改。虽然花费时间,但是习作提升的空间较大。对于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我的方法是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几”学生先把习作中的毛病进行分类,然后分批集中修改。在“一对几”的互批时,要备注批改说明和简要评语,这样把修改的权利让给学生,学生批阅的十分认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审慎态度。可以说学生之间同步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