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提升高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对策研究

  摘要:感恩教育是一种知恩、感恩、施恩的人文教育,近年,各高校已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但受助学生却表现出感恩意识的缺失。本文通过探讨提升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价值,分析高校感恩教育现状,对提升高校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感恩教育;实效性

  一、感恩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价值

  我国的感恩教育自古有之,近年来,高校虽然逐步建立了“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但受资助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感恩意识缺失事件的不断发生,使高校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关注与研究也越来越重视[1]。对于提升高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对策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对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而且有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在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中,使高校的感恩教育工作更加全面化、多样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高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分析

  在现有学生资助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高校依据相关部门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受助学生中开展了各类感恩教育活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助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并不理想。为进一步掌握学生感恩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所在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分析,经过对734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得出,目前高校在学生感恩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

  1.学生感恩意识有待提高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资助的功能是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受助学生从中获得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资助的目的,其中26.3%的学生从未想过向提供资助的组织或个人表达感激之情,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事。同时,问卷显示学生在受助过程中,在受到外界影响产生不良情绪时,学生主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的比例仅占7.4%,一方面说明目前学生的感恩意识及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学生辅导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程度需要更加深入细致。

  2.学生实施的感恩行动相对较少

  在对问卷数据分析得出,虽然被调查学生中85.3%的学生希望通过一定方式对资助者表达感激之情,但这部分学生中只有24.6%的学生将感激之情付诸行动,学生的感恩意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自身主观意愿并没有考虑感恩甚至施恩;另一方面,学校资助服务工作者作为资助者与受助学生之间的桥梁,没有搭建起二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得部分有实施感恩行为意愿的受助学生没有平台去践行。

  3.感恩教育活动形式有待丰富

  调查结果显示,67.1%的学生认为感恩教育活动的正面影响较大,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曾经参与过感恩教育活动的比例为66.4%。但是,问卷中关于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显示出一定问题,如目前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中访谈、讲座类占比例高但质量低,学院和班级层面开展的活动相对较少,感恩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度和普及率不高。

  三、提升高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注重心理教育,使感恩意识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

  为提高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资助服务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及时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动向和心理变化,将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实现扶贫与扶志相统一,帮助学生树立并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逐步形成“资助,培养,反馈,助人”的良性感恩教育机制,让受资助学生内心的感恩意识逐渐生根发芽。同时,学生辅导员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指导。

  2.树立典型感恩人物,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高校应针对受助学生建立数据库,并邀请大学期间曾经受助并在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到校做报告,在学生中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成长经验以及自己在步入社会后实施的感恩行动,树立典型感恩人物,激起受助学生对未来的希望,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此外,资助服务工作者应做好资助者与受助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开展获奖及受助学生向设奖和资助单位及个人写感谢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将自己的感恩之情付诸行动,最终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3.开展特色感恩活动,注重品牌活动效应

  现阶段,对已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感恩教育活动,我们应当做好传承,同时,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我们应当运用网络平台,搭建活动载体,逐步形成学校、院(系)和班级多级互动网络,在学生中组织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调查问卷笔者发现学生比较关注的是活动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因此组织者应对感恩教育活动的设置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活动质量,并将感恩、诚信、励志教育有机结合,以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注重品牌活动效应[2]。

  四、育人成果总结分析

  为了提升高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笔者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选取150名受助学生作为样本,针对这部分学生近一年来两次填写问卷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感恩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加强受资助学生心理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这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心理素质均有所提高,对接受资助持积极态度的学生由83.3%上升至90.7%;同时,受助者将感恩教育付诸行动的比例同比增长27.3%。此外,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在遇到心理压力选择向辅导员倾述的比例同比上升近15%,且大部分选择倾述的学生表示辅导员能够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

  五、结语

  感恩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有利于引导受资助学生自觉修身修己,逐渐形成心怀感恩,知恩图报的道德准则。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对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高校资助服务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虽然在学生感恩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学感恩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我们应当坚持不断研究和创新,为培养新时期的合格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思明.浅谈高校资助工作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南京电力工程学院

  [2]刘凤.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河南科技学院

  杨滨旭 杜雨珊 李欣格 张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