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区域性

  摘要:区域性是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因,它不仅影响着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还影响着职业院校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氛围。建设与区域文化相适应的职业院校文化,凝炼精神,塑造品牌,构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氛围,对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和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文化;区域性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随着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的深入,使得当前职业院校的发展已经不只是在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上,而是更多地涉及到文化建设等深层次的内容。建设与区域文化相适应的职业院校文化,凝炼精神,塑造品牌,构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氛围,对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和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院校文化是指职业院校师生在校园内的行为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每所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都深受其所在区域文化背景的影响。

  一、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区域性

  职业教育只有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只有依托区域经济,才能培养出大批就业既能上手、又深受企业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会使职业院校有稳定生源和较高声誉,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纵观国际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无不渗透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质。一个国家建立何种教育制度不仅受该国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其特有的文化特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区域性是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因,它不仅影响着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还影响着职业院校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氛围。职业院校在办学之初就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当地行业企业文化背景直接影响着它的办学理念。比如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大庆油田职业技术学校、青岛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是紧密围绕当地经济支柱产业而成立的,大大吸引了有这方面学习需求的学生来校学习。

  天津市近年来通过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正在争创国家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究其原因是它的办学方向是紧密围绕滨海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为滨海新区提供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职业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走立德树人发展道路的文化理念,从而大力提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二、构建区域文化特质

  1.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要有独特的学校精神

  职业院校文化是能够被传承的学校历史、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学校精神是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所谓学校精神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审美观念等,属于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概念,它代表一所职业院校的特点,能够反映全体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它要与区域文化的特质相符合。

  2.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要有形象的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指在文化建设中有特殊含义的姿势和象征物。姿势包括躯体姿态、手势、表情、声音等。象征物的形式则多种多样,古代图腾是典型象征物,现代社会中的吉祥物也是象征物;国花、市花是象征物,国旗、国徽也是象征物。符号是一种文化最具体、最明确、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也是为人们理解一种文化提供的最直观的说明。

  经过笔者多年对职业院校文化的研究,认为职业院校要有区域性、典型性、形象性的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职业院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符号文化力的经营中,应当实现校风、学风、教风、标志由“抽象化”向“典型化”转变,由“随意化”向“专业化”转变,由“历史化”向“时代化”转变。优良校风会对全体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品德的成长起到长远影响,学校标志体现职业院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境界。

  天津地区职业院校文化的骨子里面应该是“海河”基因。天津从1404年建立天津卫以来,就有着“九河下梢”之说,意思是天津地区的河流众多,是吉祥之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座落于渤海之滨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比邻天津母亲河——海河,四周由闭环水系围绕,形成独特环境氛围。学院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像海河水一样自身清纯,流水不腐;生命之源,甘于奉献;流向灵通,无坚不摧;持之以恒,水滴石穿;滋润万物,和谐融通;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性柔力坚,永不休止;与时俱进,顺应自然;柔和委婉,柔情温馨;心性平和,海纳百川。学院的这种精神体现在“河”文化符号上,即河(源远)、盒(包容)、禾(生长)、荷(清洁)、颌(认同)、和(和谐)、合(整合)、呵(乐观)、何(方向),勾勒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水德”文化,它包含坚韧、坚毅、坚持的“钉子”精神和敬业、奉献、精致的“蜜蜂”品格,是学院的灵魂所在,体现了“精益求精”校训中“只有无止境的追求,才能做出一番事业”的释义。

  三、融入区域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效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凝练体现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才能保证文化的区域性。

  通过对文化体系的梳理,从中要感悟和提炼职业院校独有的精神,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教化、向导、凝聚、辐射、激励和控制作用。

  文化建设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成体系,是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一般来说,职业院校文化应由主文化、亚文化和子文化三部分组成。

  主文化是指职业院校的文化,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几个方面,是主导性的文化。它包括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哲学、校训、校风、师风学风等。

  ——精神文化是职业院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影响着职业院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的形成,是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制度文化是职业院校文化的中间层文化,是核心文化与表层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文化建设需要有刚性的制度来保障。形成良好的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生态是职业院校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保障。

  ——行为文化是职业院校文化的次表层文化,职业院校的一切文化及精神都是通过一定行为和活动来体现的,而职业院校行为文化就是一所职业院校文化积淀最直接的显露,其本身也包含了学校里各种行为和活动。

  ——物质文化是职业院校文化外在表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它主要包括院校环境、设施、建筑等内容。

  亚文化是指职业院校文化的某几个方面。是指导性的文化。比如精神文化中又有团队文化、创业文化、诚信文化、实训文化、宿舍文化、创新文化等。

  子文化是指职业院校各专业系部的文化,它要在主文化的框架下,搭建符合本部门、本专业的特色文化,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主要包括重点部门职责范围、重点岗位操作规范等。

  把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体系搭建起来后,就可以结合区域文化对某个文化进行塑造。

  四、创新校企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全体师生认同的校长文化,它既要自下而上,又要自上而下,经过反复实践酝酿产生形成。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要有辐射性、带动性,为区域经济发挥作用,就要积极构建校企文化利益共同体。主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校企所站协同发展,引导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研发,为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智力技术服务,进行多元化社会培训。

  学校和企业在以契约形式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生产任务、兼职教师,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服务,形成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实现了学习和工作的行为融合,学生和员工的身份融合,教学和生产的过程融合。

  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有利于学生培养。校企双向互聘激发了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校企双方的责任感、奉献意识显著增强。

  构建校企双向服务、专兼职教师培养、共建基地、协同育人的立体化保障机制,突破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瓶颈,使校企松散的合作转换为紧密的产教融合,形成互惠互赢的驱动机制。明确规定了学校和企业双向服务的权利、义务。丰富了以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为标志的校企合作组织管理内涵,实现了以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推广,优化了专任教师企业挂职路径和职称评定条件,吸引了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

  陈才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