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在高校育人功能的探索与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综合素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1:32
摘要: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
2004年颁发的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这为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和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指导和要求。近年,高校贫困生人数在不断增多,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在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使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
一、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帮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相应的报酬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是帮助学生自强自立的一种良好扶助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勤工助学模式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在高校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程,而且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我国人才资源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业难反映出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这些能力需要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要培养形成。因此,研究勤工助学的就业创业功能,对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勤工助学工作存在问题的探讨
在高校中,勤工助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勤工助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改善。
1.校内岗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
现在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来源于校内,但受条件限制,可提供的岗位有限,形式单一,获得锻炼的机会很少。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岗位一般都是整理书籍、楼长助理、卫生打扫等,表面看来学生是用劳动换取了报酬,但是与在校所学毫无关联。学生大多希望从事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既能巩固学业,也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工作基础。
2.校外岗位需求与高校学生能力有差别
大学生勤工助学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方式多种多样。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以家教为主,也有其他各类兼职,如网络公司软件开发,设计公司兼职设计师等等。但是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应聘兼职时没有运用或不会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使用。各方面的专业能力也不是很完善,所以很难在校外找到一份满意的兼职工作。
3.岗位待遇有待提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勤工助学主要从学杂费收入中划出5%的经费,从学校预算外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基金来源。但是无法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还有少数的困难学生因为家庭无力提供任何生活费用,即使参加勤工助学,也很难保证生活费用。高校的勤工助学中心一般容易将重点放在寻找岗位上,不够了解学生申请工作后的状况,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完善的考评措施和量化指标。少数学生仅仅为缓解经济压力而被动地参加勤工助学,不懂得勤工助学的育人目的,不了解设立岗位的初衷,工作就不会有积极性和创造力。
4.对申请勤工助学的学生岗前培训较少
当前高校大多对申请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一个有效的系统性的岗前培训,没有意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修养的提升,导致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学校资助机构在勤工助学管理中只求勤工岗位数量,不关注岗位的对口性,使部分学生对参加勤工助学目的的认识产生偏差,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敬业精神,少数学生存在消极怠工的现象,从而严重悖离了勤工助学的初衷。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建议
1.积极探索学生的需求,开拓更多勤工助学岗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相结合等系列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学校应该将服务阵地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宣传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征集用人单位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为学生寻求更多机会,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便利,创建学生与用人单位“双赢”的局面。
2.完善和规范勤工助学管理培养学生工作责任心和实际工作能力
增加宣传渠道,引导学生对勤工助学树立积极的观念。教育学生转变“仅仅为了赚钱”的错误认识,将勤工助学与提高实践能力和掌握提升毕业就业筹码相结合,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利用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勤工助学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在考核中,也可实行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新制度,增强了学生们竞争意识。
3.树立勤工助学优秀学生典型激励贫困生立下远大志向
为了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效,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高校应该树立树立勤工助学优秀学生典型,让同学们为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鼓掌,激发和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中成才,不断提升自我教育、自强自立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为今后毕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一个正确的、良好的价值观,是每个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素质,重要性甚至高于专业技能。而学校建立一个完善的积极的的勤工助学体系,为学生带去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对将来走向社会的一种能力。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工作,通过踏实的劳动获得报酬,不仅是一份生活保障,更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勤工助学不但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优良作风,进而会以更努力的学习态度更优秀的学习成绩报答国家、社会、家庭对自己的关系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94-96.
[2]刘小丽等.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第4期.37-38
[3]刘博敏.高校勤工助学比较研究[J].中国外资2009年第2期.162-163
[4]夏金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年第6期.11-12
鞠茵妮 刘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