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综述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程改革,创新精神,对话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5:4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方式的转变。平等对话,无疑是适应这个新的教育时代精神的,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是培养创新精神,不断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径。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因此从理性角度探讨对话教学类型及意义对当代教育者有重要的职业价值。
关键词:对话教学;性质;师生对话
一、当代教育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类型
国内学者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对话,一类是语言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的自我对话。[1]第二类是显性对话与隐性对话。显性对话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现象呈现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隐性对话更多的是指师生相处过程中彼此之间精神交往的良性状态,主要包括:相互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第三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问答”式对话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愤悱”式对话教学;师生关系平等的“交际”式对话教学;突出问题焦点的“辩论”式对话教学。[2]最后一类是教学主体与课程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课程文本、学生与课程文本的对话。
二、对话教学的性质特征及其意义
对话教学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对话,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对文化对话总结出五个特征:第一,文化对话的首要条件是观点的多元性或多样性;第二,文化对话意味着文化交往,文化交往由信息、思想、观点、理论的多种交流组成;第三,文化交流允许竞赛、竞争、对抗,即允许思想、观念和世界观的冲突;第四,这种冲突要靠一种规则来控制,这种规则把冲突维持在对话的层面上,避免出现思想战争变成肉体战争或军事战争的过激行为;第五,当社会非常复杂的时候,即当社会是多元文化的、并且一个人同时体验着多种归属的时候,这些归属和信仰之间的任何冲突都可能变成争论的根源、问题、内部危机,这就在个人精神的内部建立起了对话。[3]
在教学过程的性质上,历来有“特殊认识说”“特殊实践说”“交往说”等不同的看法,当教学被赋予了对话的意义后,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也就可以有了新的视角,即理解的视角。对话教学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的过程,这是由“对话”与“理解”的密切关联所决定的。理解过程就是对话过程,正是通过对话,理解者才能够真正把握理解对象,离开了对话,理解对象无法向理解者展示内在含义,理解者也无法把个人特质与理解对象的意蕴融合。倡导精神科学的狄尔泰也认为,所谓的理解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流过程,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也有人曾站在对话的角度,认为只有对话才能促进理解,因为真正的理解就是对话和语言的结果。因此,“理解不是重复说者,不是复制说者,理解要建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容”[4]。
三、对话教学的实际意义
1.对话教学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成长过程
对话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品位他人与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势必要根据自身的特质对外部信息进行理解和建构,形成富有个人色彩的新意义。可见,在对话教学中,始终有一个独立的“我”在行动和思考着。“我所看到的、了解到的、掌握到的,总有一部分是超过任何他人的,这是由我在世界上唯一而不可替代的位置所决定的。”[5]因此,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不断得到激发和强化。对话本身就是个体自主精神成长的过程,“对话即是发展精神自主的游戏,又是发展精神自主的游戏规则”[6]。
2.对话教学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主客二分的思考逻辑表达的是主体“我”与客体“他”的关系,而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关系转变成为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是主体“我”与主体“你”之间的交往与共生关系。对话教学可以看作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对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7]。
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是真正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进程中的“会合”与“相遇”,追求师生双方精神上的际遇;强调师生双方作为伙伴的相互性与平等性;强调师生间没有“术语”“前后”等阻隔的无障碍对话。是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相互性”和“在场的关系”。[8]
3.对话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样式
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内容来看,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每天发生在师生身上的教学活动就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想使“教学活动”这种生活方式变得有意义,就需要使活动提升至对话层次,否则师生生活的意义就会模糊不清。教师与学生这些生活的主人公们“内心始终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声音,正是这两个或多个声音的争论造成了其内部纵深的对话世界。对话昭示着主人公的生存状况。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与思维,全部在对话中得到表达。对话,就是主人公对世界把握的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生活就是同自己、同他人、同世界对话”。
小结
近年来,随着对话教学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应用,课堂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表现展现出活力,师生的课堂己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也应当看到,教师“填空式的问题”“独白式的对话”仍然存在,师生间的对话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从更高的要求看,有些对话尚末紧扣知识结构或方法结构进行,或者较少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梳理和发现过程的意识。不同类型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对话形态,教师只有抓住,才能使讨论摆脱日常言语的零散与常识的肤浅,超越概念灌输和事实填鸭,提升讨论的知识含金量。
参考文献:
[1]张增田,等.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4(8):42-45.
[2]朱德全.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82-86.
[3]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秦海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22.
[4]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秦海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22.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2.
[6]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2.
[7]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秦海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
[8]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23-60.
石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