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教学,高中语文,实验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0 11:37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应把握作者思想倾向,追本溯源,以讲读为基础,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这三个支撑点。
关键词:作者思想;讲读;自主阅读
在新课程实验教学全面推进的过程中,阅读教学这出语文课的重头戏,如何凸现课标理念与目标要求?见诸报刊的名家宏论,以各自的教学背景环境和视角,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理论的层面来说,确实给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的启迪。但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切体会到:在阅读教学中,仅仅立足于某一方面施为,难以正确体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目标要求;要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使新课程实验教学得以顺利实施,语文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把握作者思想倾向,追本溯源
作为阅读对象的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主题到遣词造句、表现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阅读教学自然不能脱离作品本身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的把握,但把理解与识记这些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无异于舍本逐末。为什么学生对说明性的文字问题提得少而对文学作用的文字却那么多疑问?原因在于作品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都饱蘸了写作者的深意,不从作者本身入手,单凭分析某个词和某句话又岂能是真正的理解?如鲁迅的作品历来是教师颇感棘手、学生也甚觉吃力的,教师为了讲深讲透,动不动就对作品的词句进行肢解后大加分析,企图通过那些支离破碎的字词的组合,归纳出作品的深刻思想和深远意义来。这样做的结果却是越讲越糊涂,而且使学生产生这种看法:鲁迅真是无聊,喜欢玩文字游戏,故意难为读者。其实,作品毕竟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和再现,如果越过作品先读作者,则字词句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站在作者的立场,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进行心灵对话,是领会、理解字词的关键。尤其是那些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作品,不从作者的价值取向着手,更无法体味出平凡的深微来。如象征性的阅读课文《灯》,就作品本身而论,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篇就论事的散文。如果作者不是巴金,如果巴金不处于那种特定的时代,如果巴金没有特定的写作目的,那么谁能说“几盏灯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夜,可是它也会给寒夜时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就一定暗示着中国革命的希望呢?
二、要求教师以讲读为基础
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感染,影响读者,教师则以作品为媒介教育引导学生。教师把自身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与感情以及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与借鉴,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任务。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教学要以教师的讲读为基础。讲读为基础,不能理解为只是讲课文、读课文。它要求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具有一定和必要的讲解作用。朗读与默读,要有教师的指导,重点语段、语句的美读、美析,作者文化背景的介绍,结构的梳理,微启大义和课文意蕴的探究等等,都是讲读教学活动的内涵。因为,受知识、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有些知识,不经过教师必要的适当的讲解,学生暂时是无从理解的;而不理解这些知识,又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课文。
例如,《故乡》一课开头的环境描写,奠定了这篇小学的灰色基调。如果仅信是让学生一读了事或形式上的合作探究,教师不进行讲解,那么学生的感情只能局限在浅层面上,文中的艺术意蕴是难以揣摩出来的。因为,在“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这一语段中,一个“横”字,用得最好,写活了画面,不生却浑然不觉。指明出来,好哪里?不生思考议论再三,仍不得要领。教师在引导学生美读感情不及的情况下,必须讲解:(1)视觉上的感受,船在河流中缓缓前进,河流两岸有村落人家,从蓬隙向外望去,看到的村庄自然是一字排开的“横”着的样子。(2)地理方向上的实写。作者这次由北京回故乡,是由北向南,这是直行,沿途两岸是东西方向,自然是“横”着的模样。(3)心理上的感受,这是“横”字一词运用的精魂所在,它形象地写出故乡的萧条、冷落,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通过这样的讲解,再让学生有感情的美读两遍,那么课文中这些环境描写所起的重要作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须知“无论是城镇学校还是乡村学校,迄今为止,在我们大量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系统讲授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
三、强调学生自主阅读
要求教师以讲读为基础,并不是主张在整个阅读教学中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本位的含义实质上应是指教师和学生一样是阅读对象的审美主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去带动、激励学生自主阅读,最后评价、诱导学生自我塑造的个性,使他们走上更健康的自我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教师本人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只是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思想的火花、对人生、生命乃至社会、历史的感情和体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获得。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得好:“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这要经历一次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没有人能替代我们,也没有人能够我们免除这种跋涉,因为我们的智慧是一种我们最终赖以观察世界的观点。”
自主阅读意味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自觉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阅读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适合学生生活体验、身心发展规律,适合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适合教师完成审美诱导的个性。如教学《琐忆》,有教师按自己的审美经验,认为只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能更快地理清全文线索。经过教师这么一“引导”,文章一个中心、两面内容、七件小事似乎就有一着落,鲁迅的性格站住了脚,作者的爱恨也找到了家。诚然,这对指导学生写作时的谋篇布局是极好的,但在强调学生自主阅读的理念中,这种教学效果却有强加于人之嫌。其实,真正的自主阅读不应该是教师先把鲁迅的性格原封端出来定位,而应是由学生通过作者陈述的七件小事反映的两面内容,经过自己的提炼与总结,凝成一个中心,来水到渠成地体会作者的爱恨、理解鲁迅的性格。前者是先行定论,然后教学生如何从文中验证;后者是暂不定论,且看学生如何通过作者的表达去揣摩鲁迅的性格,再回过头来把玩作者取材、行文的艺术。后者才是阅读教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把握好上述阅读教学的几点,才能全面、准确地把阅读教学的新课标理念与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邓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