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良《灌木集禽图》之经营位置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花鸟画,工笔画法,清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9 11:33
摘要:林良做为明代院体写意画派的先驱,在艺术史上写上了重重一笔,他抛开先勾后染的传统方法,而以草书笔法落墨成形,以水墨为主要形式描绘花鸟,他的水陆禽鸟各臻其妙,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灌木集禽图》集中体现了他率意刚劲的绘画特征,这幅以表现禽鸟为主的水墨浅绛手卷长12米、高34厘米中,共表现了82只禽鸟在灌木丛中栖息翔集的场景。其禽鸟形态丰富生动,在迭荡起伏的林茂枝劲的灌木丛中穿插掩映,营造了一个气韵畅达的自然妙境,在历代表现众多禽鸟的绘画作品中不可多得。由此可见其置阵布势的谨严,此卷值得我们对其经营位置及造型笔墨进行剖析归纳,以领略林良高超的绘画特征。
关键词:经营位置;气势;开合
中国花鸟画自五代时期“徐黄异体”步入成熟,分为黄家富贵的工笔画法和徐熙野逸的写意画法两种主要形式。至两宋中国皇家画院(院体)工笔画形式发展到高峰,在元代绘画却在“逸笔草草”为形式的写意画发面掀起了新的波澜。到明代画院出现了两种画法即工笔与写意齐头并进的势头。明初林良的出现,开创了院体粗笔的独特面貌,是明代写意画派的先驱。林良抛开先勾后染的传统方法,而以草书笔法落墨成形,以水墨为主要形式描绘花鸟,且他的水陆禽鸟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的《灌木集禽图》集中体现了他率意刚劲的绘画特征。这是一幅以表现禽鸟为主的水墨浅绛手卷,在长12米、高34厘米中共表现了82只禽鸟在灌木丛中栖息翔集的场景。为了烘托禽鸟,以大枝大杆安排画面起承开合的总势,以禽鸟动态为辅线趋势,使两条趋势线相辅相成。按树木造型的不同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五个区域:起势部分(点状灌木区)、承转部分(叶状灌木区,竹林区、松树区)、收势部分(芦草区)。在不同区域安排了动态各异的禽鸟共82只,分属21个品种。尤其在近水池塘布置水鸟(翠鸟、鹡鸰、黑鹎等),可以看出林良对禽鸟习性了如指掌。他自如的组织禽鸟的各种姿态,使形象呼应连贯、开合聚散有度,营造出气势跌荡、生生机勃勃的林间盛景。
一、置陈布势,开合呼应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已明确指出:“作画先定位置,次讲笔墨。何谓位置,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锁结,回抱勾托,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经营位置即章法,即着眼全局,总体把握。而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讲“章法者,以一幅者大势而言,幅无大小,必分宾主。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消息之理也。”
将经营位置比拟为置陈布势,始于东晋顾恺之。他在《论画》中讲“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因此,布势才是置陈的目的。将静态的空间艺术转化为动态的意蕴丰富的时间艺术,在画面上制造一种运动倾向,就形成“势”,势作为一种运动趋向或蓄积待发的能量。在《画学心印》中记载的赵左论画“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势是一种偏侧的运动趋势,是自然景物与画家感受神遇而迹化的结晶,是一种动势。在章法中画之起势、收势也至关重要。“凡画之起结,最为要紧。一起如奔马绝尘,须勒得住,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势。一结如众流归海,要收得尽,而又有尽而不尽之意。”[1]
明代顾凝远《画引.取势》:“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以本位径情一往。”此意表示造势的方法,要迂回转折,而不是一味直发气势。
“画有龙脉,开合起伏”。[2]中国画以引、伸、回、堵、泻等手法,调动势的方向和力量,布置势的强弱变化,来制造出起承转合、开合呼应的画面局势,仿佛龙身,曲折蜿蜒。我们将画面所有形象的动势连接形成运动的总趋势。
“笔墨相生,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寓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又即思一面生发,则时时留余意而有不尽之神”。[3]开合:是指画中物象的运动方向,即势而言,开即进势、走势,可一可数,如文章的开始,中间经过起承转合的变化;合即结势、合势,如文章的结尾。一幅作品必须有开有合,有大开大合,也有小开小合,或者数开数合,如此才丰富多变。有开无合势必散,运动没有迂回,但合也不能与开相等或相对,要相呼应,开合决定着画面的总趋势。
二、虚实相生,纵横有度
大的枝杆穿插在此画中面布置出大的起承开合的动势,烘托出禽鸟动态。若将禽鸟之间头尾相连,从画面开端到结尾连接,就能显示出一条内在的联系脉络,形成开合有度、蜿蜒曲折的虚线,引导着人的视线从始至终起伏延展,领略着画面荡气回肠的婉转气息。而就单个禽鸟,自身的动态也概括成纵横斜线丰富着画面。因此,以枝杆连接的实线与禽鸟连接的虚线,两股势力相辅相成形成了总的气势。从画面布置的不同区域可以看出,画面的主要枝杆趋势不同。在第一区域(点状灌木)中,以斜向右的粗壮灌木体现上冲之势为主,又分出右边两丛从底边向上斜冲的辅势,且两丛有别,一是较粗枝杆成弓桥形向右边延展。另一丛稍力量稍弱,露梢迎接空中飞鸟,这两丛也只是完成了一组上冲之势。这一部分的枝杆总的来说,起到开篇起势的作用。右迎左启,以左势为主,承接下一区域。
第二区域(叶状灌木)中有左右两向分枝,左强右弱。左右枝取势不同,从底边生发,俯仰各异。右边枝短仰势上翘,左边枝长俯势横伸。第三区域(竹林区)中,以竹林重新起势,又开一势,聚三分一势向左倾,以荆棘、坡石为过渡。第四区域(松树区)承接上一区域之势,顺势左倾,从纸上部发枝左伸,叠以两出,与第二区域的下部发枝区别开来,留出下面空间,以溪边坡岸承接。缓入收势区——第五区域(芦草区),以芦苇杂以点状植物伸向左方,以白头黑鹎鸟向右飞翔的回势,收尽左冲余势,至此大的开合趋势清晰流畅。
这五组枝杆的分布有主有次,因手卷特征以横向延展为主,兼以顶天立地的纵势枝杆,以粗细、长短、曲直等方式置陈布势,纵横运转,错落多姿,同时灌木杂树左伸右折,芦苇长叶舒放形成了丰富的线的表情,由于枝杆方向纵横倾斜加强了画面的动感,在疏密开合中营造出连绵的动势。
三、应物象形,形神兼备
禽鸟的经营分为五开五合,第一阶段的开势从开篇右下角飞入的三只麻雀引入,以两只迎面栖枝的麻雀接应,形成一条弧线将禽鸟连贯起来,再以四组成对的禽鸟表现纵叠之势,转入三只大鸟聚合的区域。以向左俯视的山喜鹊为合势,向右飞翔的隼为住而不住之余势,继续向左推进。
这一区域以两组小鸟过渡,出现第一只墨色较重的黑鸟(八哥)。黑鸟在画面中非常关键,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其动态为下俯回头向右之势,与灌木主杆左侧的禽鸟形成关联。再以栖于主杆的大鸟视线引入凌空居顶的大鸟群区域,以接近下纸边处两只小鸟做一小结。接着留出大的空间,布置了第一只向右飞翔的大鸟(山喜鹊),且有一只白头鸟相随,把动势引向右侧,形成回势。并遥遥与向右飞翔的隼相呼应。接着以十只小鸟为主,形成较密的聚合团块,收住此段气势,至此已三开三合。
接着禽鸟布置较散,全是七只单鸟,并无组合。又以竹林较大空间为虚,过渡到两只鹌鹑为一个节点,此又一开合。此处还安排两只向右飞翔的大鸟(八哥、斑鸠),墨色上一黑一灰,动态上一冲一回,引入下一段落,进入松林区。至此布置渐疏渐散,步入收势区域。以疏间密布置八只水鸟:鹡鸰、翠鸟及秧鸡。以白头黑鹎鸟向右飞翔做回势收起,与开篇向左的飞鸟前后呼应,一从下出,一从上收。
在禽鸟的造形上,林良以形写神,描绘出横倚斜飞、动态多变、顾盼有情、品类各异的多种禽鸟。他采用大小相间、正背变化等不同手法表现了禽鸟丰富的穿插组合,使画面妙趣横生,灵动活泼。从图中20多种组合中可以看出,有的姿态相似,口型不同,一开一闭。有的身体聚合,却各望一方;有的一正一侧,相向而鸣;有的一飞一驻、一俯一仰;有的相隔较远,相向而飞;有的高低探望,翻飞嬉戏。不仅表现出同类禽鸟相吸的呼应,也有异类之间的互动。聚散有序,通过禽鸟的头部动作、视线引导以及动态方向,以大鸟为主导小鸟为配衬,以黑色鹩哥、八哥、黑鹎为节奏控制点,协调画面浓淡虚实关系,分组分区、主宾开合、疏密有致的布置出禽鸟的动势。
在禽鸟的笔墨造形上,林良吸收了梁楷、牧溪简约概括的方法,又发展了细节的变化。他采取了点、染、勾、扫、皴等多种方法。通常以双勾的形式表现鸟嘴,并圈点眼睛。在表现尾部内侧时,也以淡墨勾勒,他用线灵活,细致坚实,交代结构非常清楚。背部依不同品类的禽鸟特征,或浓墨扫点,或淡墨点染,大多以干笔表现羽毛的蓬松感。以重墨点染飞羽,强化背羽结构,明确三级飞羽,在飞翔的动态表现上,对双翅的造型精到准确,有很强的空间感。在颈部动作上,伸缩回扭,俯仰低垂,再以腿爪的动作配合,极尽禽鸟的灵活动态,使人在尺牍之间领略无限生机。
林良的用笔刚猛率劲,以气势取胜。助长了画面整体动势。树石用笔苍劲泼辣,而芦苇、松竹、灌木丛林,点草撇叶的用笔均重顿挫,并多见气力十足的钉头点,笔力雄强精率。他以草书笔意写就灌木杂树,笔走龙蛇,痛快淋漓,在放逸之中能以沉着顿挫为体,遒劲之中变化牵制为用,法度谨严。在此手卷中,林良以连动率意的笔触衬托出工稳精道的禽鸟造形,使画面在繁简、整碎、虚实、收放对比中达到和谐统一。
四、结语
禽鸟作为花鸟画中的主要题材类别,比起花卉有着更多灵性,动态多变、情态丰富,要做到形神生动必须功高力厚。在历代绘画作品中,以禽鸟为主的作品不在少数,从黄荃的《写生真禽图》到宋代崔白的《寒雀图》,赵佶的《柳鸭芦雁图》到明初与的边文进《三友百禽图》,都非常注重禽鸟的形神特征,而在此手卷中,使80多只凌空飞翔、踏枝而语的禽鸟组合在一起,必须调动开合、大小、虚实、疏密、纵横等各种对比手法,才能做到节奏跌宕、气韵生动。通过对作品置阵布势、禽鸟造形及笔墨特点分析可以看出,林良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用笔率劲雄阔,布局严谨周密,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作用。
注释:
[1]清.王昱《东庄论画》
[2]清.王原祁《雨窗漫笔.论画十则》
[3]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取势》
参考文献
[1]颜晓军.历代经典绘画解析-明代花鸟.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2][明]林良绘.荣宝斋画谱.花鸟.荣宝斋出版社,1997.
[3]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论.中国绘画原理论稿.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4]毕建勋.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河美术出版社,1997.
[5]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6]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王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