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中职院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探索具有有效性的德育方法,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德育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塑造职业院校德育品牌、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对中职德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对德育在职业教育中重要性,以及中职德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一些教育模式。

  关键词:德育教育的现状;德育的重要性及内容;教育模式

  引言

  当今世界,教育与产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我们德育工作者不断从需要出发,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探索德育的新模式。

  一、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德育课程存在着:投入大、产出少、实效性低“的现象,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德育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1.素质参差不齐,是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状况的基本特征。近几年来,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至少有一半是无法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贫困生,很多学生表现为思想认识偏差明显,集体团队意识较差,“触网”学生较多,道德问题与个人心理问题矛盾交织,法制法规观念淡薄。

  2.德育工作方式与德育工作对象的特点不相适应。德育教学仍以传统的道德说教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忽视了德育工作对象的不同特征,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要,相形之下,“高”、“大”、“空”、“远”的现象更为严重,缺乏德育创新机制。

  3.德育课程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滞后于教育对象的变化,课程内容针对不强。在社会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但德育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圣经”,采用课堂灌输或会议说教的方法,去“讲”德育,而非“做”德育,抑制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德育教学常表现为老师难教,学生厌学,从而影响了德育核心内容向学生一方的有效输送和渗透。

  二、德育在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1、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黄炎培先生把职业教育定义为:用教育之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它表述了德育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就业能力分为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主要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中职教育中,特殊就业能力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教学来实现的,一般就业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德育来完成的,一般就业能力的培养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自我调适和决策能力等,蕴含着德育的丰富内容,是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三、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道德是我们中职德育的主要内容,中职德育包括有:

  1.培育宽实的择业观念,良好的择业观念必须是;a顺应时代要求:b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c具有宽泛性和可调试性: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职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多种的就业形式。

  2.培育正确的从业态度,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要素。现代劳动者应当深刻认识自己与企业的密切关系,具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思想上应倾向于革新和变化

  3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德育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面向企业用人,职业道德是企业赢的市场竞争的内力所在。

  4.培养积极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人生动力、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综合表现,中职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不怕牺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热爱科学。献身事业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作为德育的必要内容。

  5.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辱感。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引导他们受到挫折能拼搏奋起,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积极参加课余实践。

  6.培养学生推己及人、和睦亲善的美德:以和睦亲善为德育的内容,在为人处世是将心比心,学会与人相处,严己宽人,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亲善的环境。

  7.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帮助学生树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是德育的立脚点,概括起来就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四、根据新教材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指导思想,应采取渗透式的走向生活世界的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新模式

  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八大智能,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用和结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问题,走向生活世界的德育教学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指向人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探索: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书本的学习环境:

  1.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可以用当下流行的语言、或多媒体视频、音乐来创设真实的为学生所熟悉的故事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我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这一框题的内容时,就首先向学生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的《庭审现场》的有关片断,节目直观地展示了“程序正义”的有关内容,并通过其中的司法实践增强了学生对有关内容的认识。这种方法,使德育课中的理论现实化、德育课堂生活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原始的学习冲动,在经过自主学习后,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成果,更分享自己的快乐。

  2.创设生活化的角色情境:让每个学生成为情境角色,使他们在一定的角色体验中去牢固把握知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做好就业准备”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人才招聘会情境,设三间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指定三位同学扮演招聘单位的面试官,同时准备一些道具(如写有招聘单位名称的广告牌,包括需求职位,符合条件的招聘启示内容)。指定八位同学扮演不同学历层次的求职者,排队应聘,并指定一位“小记者”以现场报道的形式采访,以展示应聘者不同的就业、择业观,通过创设角色情境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

  3.创设生活化的辩论情境:中职学生有种希望成功的愿望,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可以适度组织辩论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学会面对和适应各种挫折”这节课里,老师给学生抛给了一个““升学还是就业”为主题的辩论会,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有老师和其它同学当评委,评定胜负,并要阐明理由。通过辩论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加自信,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有利于德育课课堂教学的。

  德育课教学只有抓住并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才能使德育课教学在体察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中,反映学生的心声,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更贴心可亲、入情入理入心坎,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塑造学生、教育学生、让德育课教学生活化。

  结束语

  新版的德育课程重要转变就是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要求教师要不断利用教材去创新,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模式,变成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而不是传递者,通过德育课程的教学,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和行为的转变,最充分地落实德育教学实效,达到德育教学与学生教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洁.《谈中职教育中德育定位》《现代学术研究杂志》2006年12月第四期

  [2]张恩霞.《论构件生活化的课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第1-2期

  [3]郭元祥.《生活的重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

  王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