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患者的护理体会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肠梗阻,胃肠减压,护理
  • 发布时间:2015-08-17 14:46

  【摘要】目的通过有效的胃肠减压及精心护理,为患者解除肠梗阻,提高护理水平。方法通过严密观察病情、有效的胃肠减压及各种支持疗法,仍未解除梗阻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肠梗阻得到解除,康复出院。结论不管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肠梗阻的过程中,严密的观察及护理对患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肠梗阻 胃肠减压 解除 护理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原因有肠扭转、肠套叠、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嵌顿疝以及由于肿瘤造成的肠梗阻。其治疗原则是纠正因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在非手术治疗中,胃肠减压是最有效的方法,若发生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先天肠道畸形引起的梗阻及经非手术治疗不能解除的梗阻,需手术治疗。现就我院20例肠梗阻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肠梗阻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岁~72岁不等,其中13例为非手术治疗,7例为手术治疗。临床表现: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

  1.2 辅助检查

  临床上可以通过X线检查,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摄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空肠黏膜环状皱襞可显示“鱼肋骨刺”状,回肠黏膜则无此表现;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当怀疑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可行气钡灌肠检查以助诊断。腹部CT和B超检查也有助于肠梗阻的诊断和梗阻原因的判断。CT表现包括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腔内径变化、肠系膜血管走向改变和肠腔外病变等。B超可显示肠管持续性扩张、肠腔积气积液、肠壁水肿增厚和肠管蠕动增强等。

  1.3 治疗

  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纠正全身性生理紊乱,也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如果是缺血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肿瘤或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2 护理体会

  2.1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2.1.1 严密观察,防止肠绞窄发生,若出现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能发生肠绞窄。①起病急骤,腹痛持续而固定,呕吐早而频繁;②腹膜刺激征明显,体温升高、脉速、血白细胞升高;③病情发展快,感染中毒症状重,休克出现早或难纠正;④腹胀不对称,触及压痛包块;⑤移动性浊音或气腹征(+);⑥有胃肠出血征象,如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或腹腔穿刺液为血性;⑦X线显示肠扭转,肠套叠影像。

  2.1.2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是突然发病,且病情较重,患者在异常痛苦中心情紧张,焦虑不安,盼望得到及时救治以解除病痛。首先给患者心理疏导,患者入院后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与之接触,稳定患者的情绪,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治疗手段,让患者能够理解,积极配合护士下胃管。同时,通过谈心暗示,解释交流,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注意力,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增加信任感,消除紧张焦虑心理。

  2.1.3 禁饮禁食 绝对禁食禁水,若经治疗梗阻解除后12 h,肠蠕动恢复正常,则可经口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及普食。

  2.1.4 胃肠减压的护理 ①首先向患者解释下胃管及胃肠减压的必要性和插管时的注意事项,取得合作;②插管前要检查胃管装置,看是否通畅,有无漏气;③胃肠减压期间禁食、禁饮,一般停止口服药物,如需要胃内注药时,注入药后,夹管1 h;④保持胃肠减压通畅,为防止内容物阻塞,每天以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胃管,30~40 ml/次;⑤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⑥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⑦每日给予蒸汽吸入和插管鼻腔滴入石蜡油,以帮助痰液吸出和减少胃管对鼻黏膜的刺激。

  2.1.5 解痉止痛 单纯性肠梗阻病人在诊断明确后可以遵医嘱适当应用解痉剂,如山莨菪碱等,一方面可缓解疼痛,另一方面也可缓解梗阻。但禁用吗啡类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若病人为不完全性、痉挛性或单纯蛔虫所致的肠梗阻,也可进行腹部按摩,适当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并遵医嘱配合应用针刺疗法,缓解疼痛。

  2.1.6 记录出入量 根据病人的脱水情况及相关的血生化指标进行合理输液,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及性状,包括呕吐物、胃管吸出物、尿、输入液体量。输液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

  2.1.7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症状。

  2.2 手术治疗的护理

  2.2.1 术前准备

  2.2.1.1 做好各项辅助检查,进行皮肤准备。

  2.2.1.2 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手术也是为了解除梗阻,只有积极配合,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2.2.2 术后护理 肠功能恢复前,继续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继续进行输液和抗生素的应用等措施。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营养的需要,以便早日恢复肠蠕动功能,及早康复。

  2.2.2.1 早期活动 轻症患者6 h后即可下床活动,重症患者可先在床上翻身及活动上下肢,尽量早期下床活动,以利肠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

  2.2.2.2 拔管时机的判断 每日监测吸出胃液中胆红素的水平,以判断胃液中胆汁返流情况,当胃液中胆汁返流逐渐下降,直至监测不到胆红素,认为胃肠道已通畅,予以拔除胃管。

  2.2.2.3 拔管后饮食指导 拔管当天可每隔1~2 h饮水20~30 ml;第2天可喝米汤50~80 ml;每2 h一次,6~7次/d;第3天可进流食,但忌牛奶、豆浆、甜食,每次100~150 ml肉汤、蛋汤等,6~7次/d;第四日增加稀粥;一周后可改进半流食,如面片、蛋羹、牛奶,5~6次/d;2周后,可以吃软饭,忌生硬、油炸、刺激性食物(酒、辛辣),5~6次/d,直至完全恢复。

  2.2.2.4 体位与活动 术后早期活动,协助病人翻身并活动肢体;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粘连。全麻未清醒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全麻已清醒者,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腹腔引流,减轻腹胀。定时床上翻身,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同时促进呼吸和循环。

  2.2.2.5 防治感染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注意病人体温变化、腹部症状、体征及切口的观察。

  2.2.2.6 强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卫生,减少口腔内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鼻胃管对鼻咽部的刺激。

  2.2.2.7 防肺部并发症及其护理 鼓励深呼吸、咳痰、翻身及早期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若发生吸入性肺炎,除遵医嘱及时予以抗菌药外,还应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予雾化吸入,指导病人有效呼吸、咳嗽咳痰等。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病人肠梗阻得到解除,有2例病人出现术后粘连情况。虽然粘连是组织损伤后愈合机制的一部分,但过度粘连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预防术后粘连的产生,需要手术轻柔,尽量减少对腹腔的污染,将腹腔彻底冲洗,术后充分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下床活动,保证充分有效的胃肠减压。胃肠功能恢复后合理饮食是保证康复的必备条件。通过术前、术后精心的护理,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对预防肠粘连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心爱,张彩霞.探讨心理护理在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康复中的价值[J].护理研究,2001-7.

  [2]张静.两种判断拔除胃管时机的方法用于肠梗阻病人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3,1(38):8-9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叶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