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老年,骨质疏松症,股骨骨折
  • 发布时间:2015-08-21 12:55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老年患者给予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旨在探究高效的护理模式。方法选择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3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治疗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3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老年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可显著提高其骨折部位愈合效果,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老年 骨质疏松症 股骨骨折

  我国社会老年化程度逐渐加深,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升高,老年疾病的临床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是临床高发的骨科疾病,患者骨质发生改变,脆弱易碎,容易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且患者易摔倒造成骨折等问题。本次研究中,选择于2013 年6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3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护理模式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 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3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68.24±11.31)岁,股骨骨折位置:上 1/3 骨折5例,中 1/3 骨折6例,下 1/3 骨折4例。对照组,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9.31±10.28)岁,股骨骨折位置:上 1/3 骨折4例,中 1/3 骨折6例,下 1/3 骨折5例。两组患者在病程、骨折类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护理、用药干预、并发症护理等,不做详述。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综合护理方式如下:

  1.2.1 术后24小时干预。术后,严格要求患者绝对卧床24小时,防止患者过早活动影响固定效果,麻醉效果逐渐减退后,应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疼痛麻木等感觉,从而判断手术效果。术后24h内,需保证患者处于半卧位,抬高床头约30度,防止老年患者因心功能减退,而出现坐起晕厥、心悸、心慌等问题[1]。

  1.2.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应告知患者当前的病情状态和疾病发展情况。同时,可选择与患者情况相似的成功治疗案例,告知患者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2]。

  1.2.3 预防泌尿系统结石形成。应督促增加患者饮水量,降低尿液中钙离子浓度预防结石形成。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每日饮水量增加至2000-3000毫升[3]。

  1.2.4 预防感染护理。长期卧床患者,护理人员需每天定时,为患者翻身和按摩肢体,解除受压位置复合。防止压疮形成。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年患者。需要每日定时为患者进行排痰护理。

  患者离院后,每月对患者随访1次,共随访8个月,每月患者来院复查一次。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评价:显效,术后8个月,经X 检查显示骨折线基本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有效,术后8个月,经X 检查可见骨折线,但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效:术后8个月,经X 检查骨折线清晰,较差。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例数/样本数[4]。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93.33%(14/15),对照组为60.0%(9/1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2 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2/15),对照组为33.33%(5/15),观察组显著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后,愈合效果较差,愈合速度也低于非骨质疏松者,故需要给予有效的护理,从而提升患者骨折预后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患者护理效果较佳,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可知综合干预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后良好的护理干预模式。

  在实施综合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把握每个护理细节,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例如,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疼痛感觉,患者的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较为严重。此时,护理人员要主动来到患者床前,询问其疼痛情况,告知其术后疼痛的产生原因、持续时间,应特别强调疼痛并不影响术后恢复。此外,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且无异常表现时,可下床活动。刘桂香等研究认为,需要根据骨质疏松患者的耐受情况确定康复计划,计划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本次研究也建议早期下床要慎重,不可过早下床活动,且早期患侧肢体不可负重[5]。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老年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可显著提高其骨折部位愈合效果,且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易春梅,王瑾.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5(07):115-116.

  [2]崔颖,王涛.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6(19):135-137.

  [3]吴雯.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5(03):707-708.

  [4]孙卫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199-200.

  [5]刘桂香.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2,5(09):255-256.

  康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