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中药性能与功效特点探析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苦味中药,性能,功效,特点
  • 发布时间:2015-08-21 15:26

  【摘要】目的:评价苦味中药性能与功效特点,着重于讨论提升苦味中药使用效果的方法。方法:笔者随机选择本院常用中药共520味,已排除附药。将各类苦味中药毒性、名称、升降沉浮、类型、归经、四气以及五位等信息作为字段,将其输入至计算机数据表中。选择Access数据库,而开发工具选择VBA,通过编写程序,用以规范化整理各项数据,在对Access数据库查询功能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即可获取到相关数据信息。结果:结果发现苦味中药常见于寒性,其次为温性,再次为平性,凉性中药排列第三,数量最少的是热性中药。结论:基于苦味中药而言,其本身具备“清化热痰”、“理气宽中”、“清热泻火”、“活血化瘀”以及“祛风除湿”等功效。

  【关键词】苦味中药 性能 功效 特点

  中药性能本身属于中药学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涉及到毒性情况、四气、升降浮沉、五味以及归经等。近年来,苦味中药性能与功能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普遍偏少,也未能对其进行系统性归纳与总结,在苦味中药毒性情况、升降浮沉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还未能正式展开,所以笔者选择“五味”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项目,并将研究内容覆盖至苦味中药毒性情况、升降浮沉情况等方面。

  苦味中药不仅数量十分丰富、功能较多,而且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大范围推广,所以分析和总结苦味中药性能与功效特点尤其关键。

  为了总结苦味中药性能与功效特点,笔者随机选择本院常用苦味中药共520味,已排除附药。将各类苦味中药毒性、名称、升降沉浮、类型、归经、四气以及五位等信息作为字段,将其输入至计算机数据表中。通过对Access数据库查询功能进行合理利用,再详细分析取得的相关数据信息,旨在讨论提升苦味中药使用效果的方法,期待能够成为后期开展苦味中药性能与功效特点研究活动时的参考指标,从而提升其研究效果。

  1 资料来源以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选择本院常用苦味中药共520味,已排除附药,其中有232味药材属于苦味中药。

  1.2 方法

  (1)以《中药学》为参照对象,将各类苦味中药毒性、名称、升降沉浮、类型、归经、四气以及五位等信息作为字段,将其输入至计算机数据表中。(2)选择Access数据库,而开发工具选择VBA,通过编写程序,再规范化整理各项数据。(3)对Access数据库查询功能进行合理利用,并收集与整理所需数据。

  2 结果

  2.1 苦味中药类别

  本次入选苦味中药有232味,包括:40味清热解毒类药物,30味祛风湿药,23味活血化瘀类中药,15味理气药物,8味清热泻火类药物,8味止咳平喘类药物,8味收敛止血类药物,8味清热燥湿类药物,8味清化热痰类药物,7味驱虫药,7味利尿通淋类药物,7味补气药,7味发散风热类药物,4味利湿退黄类药物,4味峻下逐水类药物,4味凉血止血类药物,4味补阴药,4味攻下药,4味化瘀止血类药物,3味涌吐药,3味发散风寒类药物,3味开窍药,3味补阳药,3味温化寒痰类药物,3味清虚热类药物,3味利水消肿类药物,2味杀虫止痒类药物,2味化湿类药物,2味温经止血类药物,1味息风止痉类药物,1味温里药,1味敛肺涩肠类药物,1味润下药以及1味养心安神类药物。

  2.2 苦味中药四性

  本次入选苦味中药有232味,包括:115味寒性药物,60味温性药物,38味平性药物,17味凉性药物,2味热性药物。

  2.3 苦味中药归经

  本次入选苦味中药有232味,包括:49味入肝经类药物,45味入肺经类药物,40味入胃经类药物,32味入大肠经类药物,30味入心经类药物,18味入肾经类药物,10味入胆经类药物,6味入小肠经类药物,2味入三焦经类药物。

  2.4 苦味中药升降浮沉

  本次入选苦味中药有232味,包括:131味沉降类药物,81味升浮类药物,20味升降浮沉缺乏指向性的药物。

  3 讨论

  3.1 各类别苦味中药性能

  (1)清热类。清热类药物可细分成五种类型,分别是“清热解毒型”、“清热凉血型”、“清热燥湿型”、“清热泻火型”以及“清虚热型”[1]。清热解毒型药物通常被用作热毒引起的痢疾、温热病以及咽喉肿痛等患者中,其五味大多是苦味;清热泻火型药物通常被用作肝脏火热证、心脏火热证、肺部火热证、胃部火热证以及湿热证患者治疗中,善行气分通常用于阳明腑实患者、气分实热患者以及高热烦渴患者中,以苦味为主;清热燥湿型药物都是苦味,具备苦能燥湿以及苦能清热等特征[2]。

  (2)祛风湿类。祛风湿类药物通常用于治疗痹症患者,除了能够“燥湿”以外,还能除去“风湿热邪”,所以祛风湿类药物中存在着大量辛味、苦味药物。

  (3)活血化瘀类。活血化瘀类药物具备“消散淤血”、“通畅血行”等功效,通常用于淤血症患者的治疗中[3]。淤血症具体涉及到停滞凝聚型、血行不畅型等。因“热”所引起的淤血患者需要“活血化瘀”及“清热凉血”;“气虚”所引起的淤血患者需要“益气化瘀”;气滞血瘀型患者需要“理气”、“活血”以及“化瘀”。苦味中药在“苦燥”、“苦坚”以及“苦泄”等方面都可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活血化瘀类药物功效与之苦味存在着直接联系[4]。

  (4)理气类。理气类药物在“消除气逆”、“调畅气机”以及“消除气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常被用作气逆证患者、气滞证患者临床治疗中。苦味对于人类气机起着调节作用,使之进行升降运动,所以可用作治疗气逆患者于气滞患者。

  (5)止咳平喘类。止咳平喘类药物中,苦降同样发挥着重要价值。

  3.2 苦味中药四性

  苦味中药常见于寒性,其次为温性,再次为平性,凉性中药排列第四,数量最少的是热性中药。“苦味”不仅具有清热的效果,同时在“理气”以及“祛风燥湿”等方面的效果也十分突出,所以苦味中药多属于寒性,温性以及平性在其中也暂有一定比例。基于苦味中药分布类别来说,常见于清热解毒型、利尿通淋型、清热泻火型、清化热痰型、清热燥湿型以及发散风热型等;温性药则常见于补气型、止咳平喘型、发散风寒型、活血化瘀型、温化寒痰型、理气型以及祛风湿型等;平性药常见于收敛型以及活血化瘀型[5]。这些特性和苦味中药性能存在着一致性特征。

  3.3 苦味中药归经

  苦味中药常见于入肝经类药物,其次是入肺经类药物,再次为入胃经类药物,入大肠经类药物排列第四,排列第五的为入心经类药物,排列第六的为入脾经类药物,排列第七的为入肾经类药物,排列第八的为入膀胱经类药物,排列第九的为入胆经类药物,排列第十的为入小肠经类药物,排列十一的为入三焦经类药物。(1)清热型中药大多味苦寒,其功能和病患肝脏存在着密切联系,所以苦味中药常见于入肝经类药物。(2)清热解毒类药物、清热泻火类药物的功能和病患肺部存在着密切联系,所以大多属于入肺经类药物。(3)清热解毒类药物余清热燥湿类药物的功能和病患胃部存在着密切联系,所以入胃经类药物排列第三。(4)清热凉血类药物与泻火除烦类药物多处于入心经类药物;(5)入大肠经类药物具备“凉血止痢”以及“清热燥湿”等作用;(6)入肾经类药物具备“清虚热”的作用[6]。

  3.4 苦味中药升降浮沉

  参照中药学理论,苦味中药升降浮沉和其功效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如果药物具备理气、温阳补明、解表、升阳举陷、开窍通闭以及祛风除湿等作用,通常属于升浮类药物;如果药物具备止血、除湿、止咳平喘、平肝息风、泻下、收敛固涩、消食导滞以及镇静安神等作用,通常属于沉降类药物[7]。中药在功效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所以在使用环节必须严格把握其特性,实现对症下药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昌孝,张铁军,何新,陈常青,许浚,田成旺.活血化瘀中药五味药性功效的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思考[J].中草药,2015,46(05):615-624.

  [2]刘晓梅,包·照日格图,庄馨瑛,却翎,田长江.浅论“苦能坚阴”——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0):3591-3594.

  [3]何丽娟,宋囡,孙月娇,初杰,任艳玲.古今本草典籍中“ 益肾精”中药之药性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05):297-299.

  [4]施钧瀚,张杏芬,仇继玺,李学林,刘瑞新.卢一环糊精对几种苦味中药的掩味作用考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1-4.

  [5]李学林,吴子丹,刘瑞新,许真真,施钧瀚,李慧玲.口尝法评价中药汤剂苦味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3):11-13.

  [6]李丽,肖永庆,刘颖,顾雪竹,于定荣,李文,殷小杰,朱明贵.五味子苦味物质组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05):110-113.

  [7]杨志欣,孟永海,王秋红,杨炳友,匡海学.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物质基础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1):74-77.

  许俊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