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与CT诊断的临床分析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CT检查法,强直性脊柱炎
  • 发布时间:2015-08-20 12:38

  【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法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方面是否优于X线检查法。方法:4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采用X线检查法与CT检查法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记录两种检查方法各自花费的平均费用,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X线检查假阴性率为11.4%,而CT检查法无一例错诊,差异有显著性,P<0.05。I级及以上分期,X线检查法、CT检查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X线检查法花费平均费用为78.8±0.4元,CT检查法花费平均费用为585.6±34.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先对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进行X线检查,X线检查阴性病人复查CT,可以明确诊断有无强直性脊柱炎并进行分级。对X线检查为I级及以上分级病人,CT复查分级与X线分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T检查法检查费用要远远大于X线检查法检查费用。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CT检查法 成本

  强直性脊柱炎是较常见的一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属于风湿免疫疾病范畴。文献报道其多发于45岁以下的人群,尤其以少年、青年群体好发,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轻度渗出性,增生性改变较明显,进而表现为软骨内化骨等骨关节骨化、钙化性改变。强直性脊柱炎临床上主要变现为骶髂关节最先受侵犯,然后由下向上弥漫形成慢性脊柱炎,可伴关节周围炎,腰骶处肌腱韧带炎。患者出现腰背、骶髂处异常疼痛,呈单侧间歇性,发僵感明显,随着活动的增加,局部僵硬感可逐渐减轻,髋关节累及者可出现关节活动度受限,强直等,较少部分患者可累及血液系统等,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贫血、自感发热、容易倦怠等。有研究指出,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预后差,表现为高致残率,而目前尚无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特效药物或疗法,因而早期诊断、尽早合理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关键。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很多,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等。有研究认为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依据是强直性脊柱炎血液中HLA-B27检出率在93%左右,但多数学者认为其诊断该病特异性较低。X线、CT检查是两种主要的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方法,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各有其优劣势。X线检查对于I级及以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诊断效果与CT检查相近,CT检查对于起病较隐匿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诊断效果较佳,但花费较高。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江苏省人民医院近年接受治疗的1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南京市第一医院近年接受治疗的2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近年接受治疗的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3±33)岁,病程平均在(2.5±1.0)年。

  1.2 入选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如腰骶处疼痛、僵硬、乏力等),并结合CT检查结果,参照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明确诊断者。

  1.3 检查方法

  1)X线检查法,对44例患者摄骶髂关节平片。2)CT检查法,对44例患者进行骶髂关节CT薄层扫描。两种检查方法均依据纽约5级分法进行分级。【0级:正常骶髂关节。I级:可疑或极轻微的骶髂关节炎。II级:轻度骶髂关节炎(关节边缘模糊,近关节区域硬化,关节间隙轻度变窄)。III级:中度骶髂关节炎(关节边缘明显模糊,近关节区域硬化,关节间隙明显变窄,骨质破坏明显)。IV级:骶髂关节融合或完全强直,伴或不伴硬化。】

  1.4 观察指标

  1)X线检查与CT检查结果的比较分析;2)两种检查方式所花费的平均费用比较(元)。

  1.5 统计学方法

  对文章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卡方、t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X线检查与CT检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X线检查44例患者,有5例诊断为0级,而经CT检查确诊均有强直性脊柱炎表现,X线检查假阴性率为11.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级及以上分期,X线检查法、CT检查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下表。

  表1 X线检查与CT检查结果的比较(例,%)

  卡方值3.84对应P值为0.05

  2.2 X线检查法、CT检查法所花费的平均费用比较

  X线检查法花费平均费用为(78.8±0.4)元,CT检查法花费平均费用为(585.6±34.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2 X线检查法、CT检查法所花费的平均费用比较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较常见的一种结缔组织慢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显著,病程较长,且呈现慢性、急性加重,逐步缓解规律循环。其主要累及患者脊柱、四肢较大的关节、骶髂关节,部分患者还可累及肌腱、韧带、内脏及造血系统等。临床上患者主要症状有腰背处疼痛,可影响患者夜间睡眠;早上起床时或长时间未活动时骶骨、髂骨处有僵硬感,病情严重患者需在较长时间活动或按摩后僵硬感才逐渐消除,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经济负担。较多研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目前仍无统一的定论,但近段时期以来,遗传学科、免疫学科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多数学者认为家族性的遗传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因素之一,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测呈阴性,故强直性脊柱炎是独立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致残率较高,并且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特效药物或疗法,因此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率、诊断正确率并给予较早的合理治疗,就成为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关键。通常临床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HLA-B27、ESR、CRP、RF等)、影像学检查等。由于患者早期症状往往不易被患者及临床医生所发现,而传统的体格检查由于病变在骶髂关节处,而此处平时活动范围不大,所处位置又不表浅等因素影响,诊断作用被较大的削弱。HLA-B27因其广泛的存在于强直性脊柱炎血液中,曾被认为与强直性脊柱炎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但有研究证实,其用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并不十分可靠、理想,原因是身体健康志愿者也会存在血浆中HLA-B27检查的情况。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平片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及MRI检查等。MRI检查被认为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最佳敏感、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其在骨髓水肿症、软骨异常改变的诊断方面具有极高的优势,但文献报道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呈现骨质改变上清晰度低于X线平片、CT检查等,而且其在III期及以上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上,与CT检查法差异很小,而价格却较高,因而较CT检查而言,MRI检查的性价比较低,不能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诊断手段。X线平片检查法较为简便、实用,X线检查法对于I级及以上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正确率接近于CT检查法,但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上,效果差于CT检查法,因此可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检查方法。本研究结果也显示X线检查假阴性率较高,而CT检查却无一例错诊。CT检查法依赖于其强大的密度分辨率、抗干扰能力,能够清晰的显示病变处的情况,特别是对早期的强直性脊柱炎病变可较早的诊断,已经逐渐成为强直性脊柱炎确诊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表明通过X线检查法诊断I级及以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而对于其诊断为0级的患者再行CT检查的方法,较使用CT检查的方法降低了患者的检查成本,同时却取得了相似的诊断率,避免了盲目使用CT检查可能造成的支出费用的增加。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临床怀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先行X线检查,X线阳性者可以确诊。X线阴性患者复查CT,可以明确诊断。对X线分级为I级及以上患者,行CT复查,CT分级与X线分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参考文献

  [1]高晓玲.CT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200-201.

  [2]陈雁,王会香,武洁.CT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42-43.

  [3]林顺发,林压慧,吴敏,等.高分辨率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6(22):3468-3469.

  [4]赵建国.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J].吉林医学,2011,32(15):3070.

  [5]范卡,李素兵.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及分型[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9(8):758.

  唐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