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训练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
- 来源:今日健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适应性训练,急性高原反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8 08:15
【摘要】目的:探讨适应性训练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检查的高原电网工人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日常训练,观察组给予适应性训练,观察两组的急性高原反应评分、心率、各项生理指标以及高原不良反应病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急性高原反应评分、心率、各项生理指标以及高原不良反应病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应性训练在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疗效显著,帮助有高原反应的电网工人的各项生理指标更快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适应性训练 急性高原反应 疗效观察
长期以往,急性高原反应是人类在高原上生活和工作的主要不利影响因素。随着国家电网在高原地区的伸入,越来越多的电网工人需要在高原环境下作业,预防急性高原反应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旨在探讨适应性训练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检查的高原电网工人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是自愿和知情情况下参与本次研究的。观察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在25-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2.1)岁;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在23-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3±2.2)岁。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所有研究对象在上高原前并未进行适应性训练,只进行常规训练,即进行早操、跑步等日常训练。
观察组的所有研究对象在正式上高原前就进行为期2个月的适应性训练,工作人员先对所有观察组的电网工人进行上高原前体检,确认了无精神病史、心肺功能障碍等才能正式合格,进入适应性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包括以下几点:①体能训练。包括了100m短跑、5公里负重越野跑、立定和三级跳远、单双杠练习等。②心理训练。包括了对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政治教育、高原环境心理模拟训练等。③抗缺氧训练。包括了戴面具做5公里跑步训练,水中憋气训练等。需要注意的是,作业人员通过了适应性训练,进入高原后,仍然需要进行身体和心理复检,习服。此外,医务人员要定期到作业工作地点进行巡查,给患病电网工人看病,为作业人员宣传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如急性高原反应的应急措施。
1.3 疗效判定
按照我国军用卫生标准 GLB1098 -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进行分度评分,分值越高,表明了急性高原反应程度越严重。检测体温、脉搏、血压、血红蛋白和血样饱和度等生理指标的情况,通过观察两组对象的呕吐、头痛、恶心、胸闷、腹泻、食欲减退等急性高原反应临床表现比较两组急性高原不良反应病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9.0软件实现了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其组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记性高原反应评分和心率比较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应训练后,观察组的急性高原评分为(3.6±2.0),对照组的急性高原评分为(6.6±2.8),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两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率为(88.9±9.34)次/min,低于对照组的每分钟(83.8±9.09)次,两者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者各项生理指标比较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应训练后,观察组的体温、脉搏、血压、血红蛋白分别为(35.9±1.1)℃、(74.5±3.8)次/min、(10.3±4.3)kPa、(145.4±3.2)g/L,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样饱和度为(86.4±6.2)%,高于对照组的(84.1±4.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急性高原不良反应病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经过适应性训练后,只有1例出现轻微高原反应,1例出现肠炎,急性高原不良反应病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3例出现高原反应,支气管炎和肺炎各2例,4例出现肠炎,急性高原不良反应病症发生率为30.0%,观察组的急性高原不良反应病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高原反应是指机体由平原进入海拔3千米以上的高原时,因缺氧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病症,如呕吐、头痛、恶心、胸闷、腹泻、食欲减退等[1]。急性高原反应和海拔高度、过度的体力劳动、民族、性别、年龄及个体因素等息息相关。当前临床医学上,主要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方法有药物法、阶梯适应性预防、体能和心理预防等。适应性训练主要是指在机体正式进入高原前进行一定时期的包括体能、心理和抗缺氧等方面的训练[2]。适应性训练最初是军队为了适应特殊的条件和环境所展开的训练,随后不断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李开文在其中长跑预缺氧与预缺氧适应性训练的研究中表明,预缺氧适应性训练能增加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H IF-1),有良好的抗缺氧耐受力[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急性高原评分和包括体温、脉搏、血压、血红蛋白、血样饱和度在内的各项生理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了适应性训练对提高急性高原反应者的生理耐受力,增强预防能力有重要意义。观察组的急性高原不良反应病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30.0%,这表明在预防急性高原反应上,适应性训练比常规训练更具优越性。
综上所述,适应性训练在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抗缺氧能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斌,樊毫军,侯世科.急性高原病防治相关装备研究进展[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16(11):20-21.
[2]江晓霁,王志中,方勇飞.急性轻型高原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3,34(01):36-37.
[3]李开文.中长跑预缺氧与预缺氧适应性训练综述[J].文山学院学报,2012,19(03):09-10.
徐崇 程远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