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的预防和处理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儿科护理,非语言性沟通,应用措施
  • 发布时间:2015-08-21 14:20

  【摘要】目的:研究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诊治的200例儿科患儿,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00例患儿实施语言性沟通方法,观察组的100例患儿实施非语言性沟通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护理技术满意度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在正确的时间内运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能够保证护患关系和谐发函,有助于儿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 非语言性沟通 应用措施

  儿童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因而在其生病后对其实施的护理措施也有别与成人,相对来说更加复杂,护患之间的沟通对患儿实施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条件。就沟通方式来说,具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具体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1]。对沟通标准进行传统论述,儿科护理工作的主攻方向为语言性沟通,辅以非语言性沟通。然而,通过大量的临床调查研究得出,在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中,非语言性沟通的作用远远超越了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的原则就是运用非语言,通过护理人员的眼神、动作、表情传递其思想,与患者进行感情交流的一种护理方式[2]。我院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诊治的200例儿科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诊治的200例儿科患儿,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00例患儿中,54例为男性,46例为女性;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为(6.6±2.6)岁;住院天数在4~13d,平均为(7.9±2.5)d。观察组的100例患儿中,50例为男性,50例为女性;年龄在0.8~12岁之间,平均为(6.2±1.8)岁;住院天数在5~12d,平均为(8.1±2.6)d。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住院天数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身体姿态

  身体姿势能够将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反应出来,同时反映出其身体健康状况及情绪状态。正确的应用身体姿势有助于对患儿顺利实施护理工作。对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多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应学会运用点头、手势等动作,调节和维持交流方式。如面对紧急问题,护士要非常注意自身的举止,保证镇静,动作敏捷,假如护士出现慌乱,必然导致患儿及其家属紧张和慌乱,对疾病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

  1.2.2 表情

  在面部集中体现出护士的表情,如行为、仪表及举止等,这会对患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3]。护士面对患者时应自然亲切,注意微笑服务,这样能够促进患儿产生安全感和愉快感,进而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患儿进入医院后护理人员要多到病房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保证患儿心情舒畅,亲切愉快,否则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患儿拒绝治疗,延误病情,不利于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1.2.3 眼神与目光

  护理人员能够运用目光来感知患儿的痛苦及叙述,让患儿对其产生一种信任和安全感,目光的友善能够让患儿心境平和,甚至还会给患儿稳定患儿的情绪。

  1.2.4 病房环境

  对于患儿来说病房环境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患儿的康复情况,环境包括光线、通风、装饰、湿度、温度等等。不良的环境会导致患儿淡漠、烦躁甚至对身体的恢复产生影响。因而,要为患儿提供一个湿度、温度以及空气良好的病房环境,保证病房光线柔和、安静整洁、干燥,可根据每个患儿的喜好在病房内添设一些壁画或者卡通人物,缓解患儿对病房的陌生和恐惧感,稳定患儿的情绪。

  1.2.5 抚触

  抚触会提升患儿的舒适度,局部或者全身的抚触不但能够保证患儿健康成长,同时还会提升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如新生儿的皮肤得到温柔的抚触时,就会提升其安全感,增加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特别是对腹部的抚触能够对消化功能产生刺激,促进排泄和吸收[4]。

  1.3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4.0系统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一般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儿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为90.0%,对照组为76.0%;观察组患儿对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为92.0%,对照组为80.0%;观察组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护理技术满意度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管是处于何种人际交往状态下,举止、仪态以及服饰都属于无声交流的一种,同时这种非语言沟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更加被人所重视。因而,在实施儿科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着装,整齐穿衣戴帽,定期修剪支架,面对患者应态度和蔼,热情周到[5]。本文通过对200例患儿家属实施问卷调查发现,非语言性沟通对儿科护理操作至关重要,特别是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沟通,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综合应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过。在运用非语言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对其技巧性进行正确掌握,学会巧用、熟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在此基础上还要确保护理人员具备自我修养和良好的思想素质,掌握渊博的学识,不断的钻研和努力,逐渐的拓宽医学视野,使自己更加提高和完善,为整个护理事业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瑞香.非语言性沟通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作用探讨[J].当代医学.2014,30(07):154-155

  [2]王玉红.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3(03):418-419

  [3]张红瑾.儿科护理风险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1,42(12):160-161

  [4]田玲,周丽.临床儿科护理的沟通障碍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36(19):526-527

  [5]雒保军.非语言沟通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及技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12(09):64-65

  陈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