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分析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急诊,创伤性休克
  • 发布时间:2015-08-19 15:14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急诊科接诊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0例均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处理后予以常规补液治疗,而研究组实施一般处理后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后心率、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PaO2)、红细胞压积(HCT)与输液量,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心率、PT、PaO2、平均动脉压、HCT与输液量与对照组相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均显著更低(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应用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不仅可改善心率、PT、PaO2、平均动脉压、HCT等指标,而且补液量少,并发症与死亡发生率更低,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诊 创伤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效果

  急诊科属于医院十分重要的科室,而且随着近几年创伤性休克发生率增加[1],其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急诊创伤性休克是一种有着复杂病理生理的危急综合症,发病急促,若不及时处理,则早期病死率高,而且极易引发脏器损害与难治并发症等[2]。我院近几年急诊科室将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在这类患者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急诊科接诊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入选时间为2013年6月-2014年6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确诊符合创伤性休克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重度颅脑损伤与濒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2-65岁,均值36.4±5.9岁;中度休克29例、重度休克11例。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0-64岁,均值36.6±5.7岁;中度休克28例、重度休克12例。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一般处理,包括快速评估病情,判断出血量与休克程度,及时止血,确保气道畅通,并加强呼吸、尿量、心率、血压等监测,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便于补液等。研究组患者之后及时予以0.9%氯化钠溶液,直到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60mmHg为止,之后对液体输入速度与量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平均动脉压维持在前述范围。对照组同样采取0.9%氯化钠处理,但将其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80mmHg。两组患者补充氯化钠后均维持本组平均动脉压水平,按照先晶后胶、见尿补钾的原则执行[3]。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后心率、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PaO2)、红细胞压积(HCT)与输液量,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组间心率、PT、PaO2、平均动脉压、HCT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心率、PT、PaO2、平均动脉压、HC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PT、PaO2、平均动脉压、HCT对比(x±s)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2 组间输液量对比

  研究组输液量为1845.26±320.14ml,对照组则为2845.96±600.28ml,研究组输液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组间并发症与死亡率对比

  研究组发生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则发生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及2例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研究组显著更低(P<0.05)。研究组死亡率为2.50%(1/40),对照组则为12.50%(5/40),研究组显著更低(P<0.05)。

  3 讨论

  急诊创伤性休克属于常见危急重症,以往单纯按照急诊科室常规处理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研究显示及时补液处理,对于临床治疗与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补液的目的在于迅速恢复循环血容量,同时稳定血压,但是从近几年临床研究结果来看,补液量过大可能会引发血液过度稀释,使得凝血能力下降,而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也随之降低;同时,短期大量输液,可能对机体内环境稳态产生破坏,导致酸中毒,使得组织与器官的缺氧症状加剧,特别是患者为非控制性出血休克,大量补液会导致血管内灌注压升高,导致部分因出血而保护性痉挛的血管重新开放等[4]。为此,急需寻求一种新型的补液方式处理,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应用则很好地弥补了前述缺陷。

  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急诊科室接诊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对照,结果显示,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输液量更低,这样就能减少前述分析中出现的补液过多而引发的不良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00%,而对照组则高达20.00%,同时研究组死亡率2.50%,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处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从而降低死亡率;此外,针对两组治疗后心率、PT、PaO2、平均动脉压、HCT等指标对比分析可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心率、PaO2、HCT更高,而 PT、平均动脉压更低,红细胞压积、氧分压更高,使得患者呼吸更通常,利于疾病康复。

  由此可见,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应用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不仅可改善心率、PT、PaO2、平均动脉压、HCT等指标,而且补液量少,并发症与死亡发生率更低,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嘉希.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1):108,128.

  [2]温福铭.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分析[J].贵州医药,2014,14(11):998-999.[3]李春.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08(35):39.

  [4]冯日祥,张太强,李俊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急救中的体会[J].延边医学,2014,11(29):98-99.

  张远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