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摘要: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常规教学无法取代的特殊的创新实践教育功能,对于优化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学科竞赛的特点及对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学科竞赛保障机制等方面来促进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学科竞赛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2007年,上海市发布《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也中指出,要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越来越被重视,而学科竞赛作为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院院有竞赛,人人都参与”,通过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等途径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体系

  1、推动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将课堂教学与竞赛内容相结合

  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课程的改革,学校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将创新培养纳入实践课程改革加以实施,而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来自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2009年,学校就提出了“1245”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近几年学校把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较多的验证性实验学时压缩,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并将学科竞赛赛题与实验内容相结合,不仅提高师生课堂教学积极性,还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良好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

  2、开放实验室,打造学科竞赛平台

  作为一所工科院校,进行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就是实验室,学科竞赛是实验室开放的主要部分,随着学科竞赛赛事不断推广,学生参与面不断扩大,学校也深深感受到原有的创新实验室还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受益面有限,2014年,学校成立了“三创”教育中心,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建立“三创”教育活动主基地及在各学院在利用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三创”教育工作室,希望通过有效管理及增加场地等举措扩大学生参与竞赛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二、健全学科竞赛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途径

  1、建立和完善学科竞赛体系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是保证学科竞赛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设立了校、院二级竞赛管理机构,形成了由校教务处主管、各学院承办的组织形式,并由分管校长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学科竞赛领导小组。在2012年,学校将原有竞赛相关制度进行了更新,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2015年,学校还拟定了《关于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学业奖励细则(试行)》放入学生手册,使学科竞赛各项工作有据可依,充分调动师生们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还召开表彰大会,对在竞赛中获奖师生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完善竞赛的激励机制。

  2、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团体

  大学生团体主要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学科型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依托学科,根据学生的爱好,吸引有兴趣的同学参与[3]。我校自2014年开展了学科型社团的建设工作,目前学校已有学科型社团24个。建立学科型社团对于学生参加专业性较强的竞赛具有众多优点:组成团队,有归属感,凝聚力强,培养良好的团队协助能力;老队员可以对新队员进行辅导,使学生的受益面扩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3、举办校企合作竞赛,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校培养学生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输送进入企业,适应社会发展。邀请企业共同举办学科竞赛,达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这样就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才是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近几年,由于学校的发展引进了很多青年教师,年轻教师虽然有敢于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但缺乏教学经验,没有企业背景。学校也出台相关激励的措施,给予政策倾斜来吸引新进教师指导竞赛,这样教师可以弥补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特别是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三、人才培养成果

  2011年至2014年,学校参加上海市级及以上竞赛202项,获国际奖项42项,国家级奖项1092项,获上海市级(含华东赛区)奖项560项,参赛人数达18907人次。学校还积极承办市级、全国大赛,2012-2014年,已连续三年承办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相关赛事,特别在2013年的大赛中,我校工程创新学院学生宫保祥获大赛设计开发型组特等奖,他也因突出的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提前被西门子公司录取。

  四、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课堂教学能完成的,必须有实践教学的配合,实践教学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应再处于教辅地位。多年的实践表明,以学科竞赛为载体,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保障机制,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改变了学校的学习风气,给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带来机会。学校将继续探索学科竞赛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势、新思路,促进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不断朝着科学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周小理,姜超,马忠才,刘宇陆.“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71-73.

  [3]隋金雪,杨莉,朱智林,张鑫,张岩.依托专业型社团组织大学生实践创新竞赛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1):62-63.

  王青 顾建忠 周小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