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义务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08:46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教学改革对初中教育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身科学素质的发展,有必要全面实施以观念为本的中学化学教育。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以对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以兴趣为纽带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兴趣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作为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素养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化学这门学科不仅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水平,因而明确化学基本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初中教学的教学重点,本文主要根据化学基本观念的特点来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初中化学教学贡献力量。
一、初中化学基本观念的概述
本文中所讲的化学基本观念不是课本上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配合而产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在遇到其周围的化学问题时脑海中所具有的基本的观念性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相当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对学生是否能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并进行灵活的运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提高学生以后的科学素养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为了学生能够准确牢固的建立起基本的化学理念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基本观念应该是目前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一批职业化学家或化学工作者,而是主要通过学习化学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化学虽然只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真正学好却需要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化学启蒙的初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中让学生明确学习化学基本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在学生整体的观察视角和分析角度等方面进行培养。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兴趣一旦培养就开启了快速学习的大门,然而在我国各地初中教学实践中,结果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在于其实验性,在教学中要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对初中化学的教学调查研究中,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措施:
1.在实验中引发学生兴趣
化学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简单可操作的化学实验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进入初中学习以后,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化学这类学科,因而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会更加倾向于实验操作,所以通过实验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切实可行的一项途径。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我们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在进行测定氧气的实验基础上对其进行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验证如何证明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空气。这里就需要考察教师的自我扩充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了,根据空气不溶于水的化学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在瓶子里装满水,水的存在就会不断的挤压瓶子里的空气,就会出现瓶子中不断冒泡的现象,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却不被我们所注意的实例。所以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小实验,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他们以后轻松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实验基础上进行课堂引导
在让学生亲手完成学习指标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对实验的细节辅以课本上的重点进行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时讨论,还可以让学生以学习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学习的不足,以多种多样的形式督促学生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主人翁责任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其学习时的成就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培养其自身对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问题的洞察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在反思的过程中对学习投入更多来提升自己。
3.进行以观念为本的科学教育
教师的任务首先是要促进学生全面的进行化学学习,前提是要将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准备好,以化学基本观念为核心利用课本相应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理解记忆。其次要注意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解和驱动型编写两个方面。在基本理解的编写问题上,要求教师自身对教材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型的发散思维的作业设计,教师对于基本问题的选择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素材,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化学观念的建立标准,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定。
4.设置问题和情境进行灵活教学
教师的任务核心是将其化学观念转化到学生的思想中,要求教师根据相应的课程大纲从化学观念的含义上进行分解教学,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问答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创新,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化学观念的理解程度慢慢将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要做到在问题的设计上保证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和启发,不能偏离课本内容,才能真正让学生形成学习化学的发散性思维。像数理化这类理科性较强的学科,最常用的教学办法就是教学场景的设计,通俗易懂的来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来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性。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实际的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层层推进促进观念构建
在我国大部分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变为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素质教学,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不断激发其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关于二氧化碳的学习课程,二氧化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化学物质,课本大纲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更要将其性质加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常用于哪些物质-生活中的常见实例”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解,与此同时可以对二氧化碳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一个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这样层次推进的来让学生理解记忆化学知识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从根本出发改变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教学任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整体的课堂效率和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香玲.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2):72-72.
[2]李翠杰.初中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2,(9):40-41.
[3]田春林.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神州(下旬刊),2011,(5):133,135.
龙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