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内初班学生创新写作能力的一点思考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写作能力,清明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09:21
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作文也因此应运而生,对于如何提高内初班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是老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初班的学生是一种很特殊的群体,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大部分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对于民考民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本身就是一种挑战,用汉语写作那就是难上加难。相比其他学生人生阅历要少得多,课外阅读量也达不到要求,平时就住在学校,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普通的作文都写得很干涩,何况是创新作文。但是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老师就要想办法去解决。我个人认为提高内初班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
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形式。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是否有创新是衡量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
首先,只对学生讲要创新,但老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却值得怀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认为创新能力只有极少数人才有,不鼓励创新。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但是因个性的差异,人的创造力有强有弱。因此,老师对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创新不能期望太高,那样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再次,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如,结构上的形式有: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在文体上的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等。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只强调形式上的创新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有的同学为了达到创新不注重文采,结果写出来的作文成了“四不像”。要做到真正的创新,内容上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深思熟虑。
第四,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篇作文有无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怎么让学生摆脱定势思维的习惯,写出富有新意个性洋溢的文章呢?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创新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理念的创新。所谓教学理念的创新,是肯定学生的异类思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特别要维护和肯定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遇到学生另类、不按照常人思维模式写出的文章时,我们应该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如,有一个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算日子》——
“六·一”,不过的日子,学校说我们已经长大了;
“五·四”,不过,学校说我们太小了;
“三·八”,不过,学校说我们不是妇女
“二·一四”,不过,学校说我们没有情人;
“九·十”不过,学校说我们不是老师;
“四·四”,唉!我们只过这个日子!
学校说我们不是青年,不是妇女,不是儿童,不是老师,没有情人。可是,清明节,我们偏偏放假了!这样一算,那我们算什么?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否定,学生最基本的创意都被抹杀了,他们就会无法突破固有模式写不出新意。因此,进行创新作文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不能墨守陈规。
其次,立意的创新。立意是文章中的核心及最本质的东西。立意的创新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立意创新。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名句俗语让学生提出异议,挑战权威。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对于一些课文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慢慢就会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第三、材料的创新。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不要一写到老师就是夜深了,老师还在伏案改作业,一写到亲情就是半夜发高烧然后妈妈冒雨送自己去医院……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新颖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需要独具慧眼。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生活,实践才是硬道理,提倡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亲身实践后的材料一定会比“坐想其成”的新颖、鲜活多。当然并非新材料就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
第四、表达方式的创新。当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有了新颖的构思,就要鼓励他们选择采用最能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才能使文章文情融合,冲击读者的视线与心灵,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教师要放宽对学生文章体裁、叙述方式等要求,鼓励学生多种形式表达。
第五、语言的创新。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新颖。尽管我们学习了很多的词汇,但是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总是千篇一律。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然会活泼、富于变化。另外,还应该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从中汲取养料。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三、提高创新作文水平的方法
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水平呢?循序渐进,科学训练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让学生想写。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第一,要了解学生思想,出题使之愿为表达心声。第二,结合身边发生的有社会影响面的事,使之畅所欲言。“学生并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如果学生能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写作,那么作文的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第二、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写。信心是写作的动力。要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就要打破作文的神秘感,营造轻松、自然的作文环境。要告诉学生:谁会说话,谁就会写作文。
第三、让学生随意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个人的看法就会千差万别。不限定体裁甚至题目的作文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天空任意飞翔,激活了思维,发挥了创造性。
第四、让学生会写。在《红楼梦》中,香菱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先不讲做诗的道理和方法,只叫她自己去读著名诗人的作品,黛玉是这样指导的:“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谈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黛玉的要求,读得很认真,而且也学着做,香菱在黛玉引导下进步很快,不到半年,诗就做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趣”。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他们摸索到一种方法技巧,这比单纯去给他们讲什么“作文要起承转合”强得多。当然,在鼓励学生探法、悟法的同时,给学生以基本的创新方法指导是必要的。有以下方法可以采用:
1.善于模仿
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不胜枚举。名垂千古的《腾王阁序》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名家大作尚且如此,学生为何不能“偷”其作文方法呢?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是个性的发端。
2.反弹琵琶
就是让学生善于去注意人或者事物的另一面,往往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如学生写学雷锋这一话题,绝大多数同学都写做好人好事,使用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可有一位同学却写了一件借学雷锋之名趁机提走了人家的包的人和事,从而引发人们对“学雷锋”的思考,就显得别出心裁。
3.点击冷门
就是让学生不要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写出自己的特色。譬如说,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纷纷奉献爱心,捐款捐物,以这一话题写作,有写单位捐款的,有写个人捐款的……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个乞丐把积攒下来的二百三十四元六角捐了出来,这位同学可谓点击了冷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要考虑学生的思想认识,知识程度,语言表达等因素,建立在兴趣、信心基础上的科学的方法才会行之有效。对于我校内初班学生来说,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阅读量也不可忽视,我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来进行创新作文教学,完全是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状况。只要我们正视现实,认真寻找对策,因人而异,再加之使用正确的方法,那么,我们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呈现出生意盎然,朝气蓬勃的天地。
月尔古丽·居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