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堂教学,新课程,抽象思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08:49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知其所以然。它给数学教学插上乘风的翅膀。
关键词:操作;探索;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学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感知与理解;通过动手操作缩短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记得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可以说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下面我想谈一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一、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需要让学生动手的地方和环节,如《分一分》需要学生在动手随意分的基础上体验平均分;《时分的认识》需要学生动手拨一拨;《认识角》需要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人民币的认识》需要学生动手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加减法中我们经常会利用小棒帮助学生学习等等,可谓是无处不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中,动手操作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好动的要求,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在操作中思考问题。正因为他们所获得和知识是自己动手操作学来的,自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记得更牢、用得更灵活。二是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引导学生操作实践,大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这样我们的课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动手操作、体验探索的乐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尤为如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新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下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沿着长边一排可摆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宽可摆4排。从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求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再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地思考,从而得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求出了梯形的面积,他们在一节课内想出的方法很多,方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方法二:将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再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了探究新知识的奥妙,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掌握的知识就更牢固。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听清老师的要求和规则,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但不能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做事前的各种规定,如先怎么做,再怎样做,然后怎么样、怎么摆、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本身就是不允许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直接地探究知识,才有利于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识的来源与发展,体验自主探索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机,有了兴趣,学习的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而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如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制作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是多少,再算一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记住了圆周率的近似值,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这样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自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估一估,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再说一说周长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会有很多种方法,这时教师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是当学生说到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这种以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也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新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它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由“要你学”变成“我要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能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蒙立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