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高专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索

  摘要:建筑力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土建类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高职高专学生对学习建筑力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过程中对于建筑力学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落后以及期末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建筑力学教学的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教学改革的要点,进而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1、引言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不像一些专业技术课程与实践联系密切,其主要强调一些基础理论。由于大多数高职高专生基础薄弱,对建筑力学的学习难以适应,认为建筑力学难学、抽象,且工作后用处不大,对课程有畏难、抵触等情绪,教学质量一直很难提高,被学生称之为“头痛力学”。本文通过教学改革手段,采用实践性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2、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现行建筑力学教材,基本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力学内容的叠加,教学内容较多,很少联系结构构思的实际;偏重于计算原理和公式推导,而忽略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应用;三大力学缺乏灵活、通俗的阐述。由于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对力学概念普遍缺乏理解,因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探索建筑类专业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设计,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力学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建立合理的力学概念模型,为学习结构选型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这种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间存在技术空白,影响建筑师创造力的发挥。

  3、提高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改革要点

  3.1 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专业基础课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的受力分析、承载能力的计算;使学生拥有选择正确的截面、合理使用材料、控制工程质量的基础能力,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其次,通过课堂讲授,帮助他们从实用角度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中获得学习动力;再次,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教师要把“授人以鱼”的观念转变为“授之以渔”的观念,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教学过程中会利用课中、课间等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哪些问题没有掌握,对教学方式方法有何要求等等。目的就是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的含义包括两层:一是教学进度上要有分层次。如果教学进度是统一的,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会因缺乏学习激情,基础很差的学生会因跟不上而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这主要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平常各方面的表现实行不同进度的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上分层次。以够用为主要原则,且要注重实际的应用。将教学的内容分为了解部分和熟练掌握部分,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课程的内容学习要求有所差别。

  3.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多数还没有实践经验,学校也没有配套的实验室,这就会使得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力学构件的个汇总变形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受力构件的各个阶段的受力及相应的变形情况,以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现在课件中,这是板书教学无法实现的。通过对比两种教学手段的教学,对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在相同的学时内信息量的获取是传统教学的1.5-2倍。

  3.4 加强实践性教学手段——建筑力学模型的训练

  模型试验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的兴趣。所以,方案设计必须植根于建筑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不能过于枯燥,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以桁架梁为例,模型试验教学方案要求学生自由分组,自主设计制作桁架模型,“桁架模型”的材料为木条、橡皮筋、连接胶。考虑到材料强度各不相同,可能造成的竞争的不平等,决定桁架杆件的基本材料为统一的木材。“桁架型”尺寸大小应适宜,为后期试验加载做准备。为保证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分组人数不宜过多。模型制作完成后,在课堂上对桁架桥模型进行静载逐级加载试验,以30本学生习题册(总重量约300N)作为静载,每次加载5本习题册(约50N),均匀缓慢地加载到学生的桁架模型上,查看模型的受力状态和破坏情况,引导学生相互协作,积极思考,总结模型破坏状态,分析模型破坏原因,想出解决办法。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模型的制作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桁架桥模型试验引入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试验结果将按照评定标准,评选出奖项,各奖项获奖组员将取得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

  3.5 考核方法的改革

  1)考核模式单一,考核只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忽略了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2)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内容多依附教材,过多强调力学的理论性和计算性,题型标准化,内容教材化,试题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不利于学生力学思维的培养。3)考核重期末成绩,轻平时形成性成绩,考核以每学期期末考试为主,占总成绩的70%,而平时成绩只占30%,且平时成绩中过程性考核难以监控。

  结束语

  提高建筑力学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怎样改革,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能力,掌握建筑力学精髓,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妤.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应用“模型试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3):80-81.

  [2]乔红亚.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2(63):18-19.

  [3]宫素芝.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9,35(25):221-222.

  [4]陈春梅.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8(3):181-182.

  李小娟 郭可栋 韩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