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摘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理性反思和现实社会剧烈变化的积极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人本性、整体性、主体间性和无痕性,其工作重心是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健康、富有爱心和责任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人们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当下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重新设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能够指导学生的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知识、重灌输而与生活现实相脱离的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范式,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基于“人本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为教育应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并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手,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首先承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的整体人格的建构是同一的,不能将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割裂开来,在这一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是交织在一起的,是渗透在其他教育中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为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信仰、信念、政治思想、态度、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人的品格应该是一个整体。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重视“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基于“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只能由教育对象的生活来验证。思想政治教育者直接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入到学生之中,积极开展有效互动,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提倡教育内容要取材于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源于生活的鲜活教育资源,倡导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每一场活动的开展、每一次矛盾的解决、每一个心理问题的疏导,甚至每一次聊天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中介。

  4.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基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平等的、互动的心灵交流,应该是教育者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充盈、相互启发、相互生成的过程。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工作重心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把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侧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理想为追求,日常生活教育则侧重面向实际、面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积极的、负责任的、富有爱心和感恩的幸福生活应该是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

  1.关注学生的当下

  一是关注学生的当下状态与当下需要,要了解学生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有什么需求,他们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有什么困惑,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积极健康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已经具备了哪些品质,哪些方面还需要补充或者提高,哪些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是学生排斥的和无效的,哪些是受欢迎的和有效的。这样才能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和教育,而不是把所有思想教育内容按照科学逻辑排列一股脑的输送给学生。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关注当下的意义,当下是过去的结果、未来的基础,对于个体来说,理想是基于当下的,只有把握当下,务实认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理想。

  2.帮助学生树立开放的人生态度

  树立学生对自己开放,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生具有无限可能性,鼓励他们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享有创造性的快乐人生。其次是对环境开放,人的发展与环境的优化是统一的,是在生存关系中,和谐、互助互惠的动态发展。既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为他所处的环境提供有益的能量,是自身对环境的创造性适应,在适应中的创造性发展。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感受和领悟环境中真、善、美,顺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通过自己恰当的反映和行动来获得与环境的共生共长。

  3.引导学生感恩和责任意识

  感恩是一个认知、情感和实践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辅助,社会教育是基础。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国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所做的种种努力。

  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老师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多方面地考虑学生的层次和结构,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觉得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的,从而增强信心、增强责任感。其次,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性地位和不可缺少的角色,从而更增强责任感。应该说,低目标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高目标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目标越高,责任感就越强,成就感就越大。

  总的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已经是一种趋势,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发挥其塑造和引导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仍需广大教育者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先华:《先进的教育策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2]叶澜主编,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素质教育大讨论”专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

  [4]顾明远总主编、杨小微主编:《教育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杨启楠:《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演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版。

  [6]张先华:《先进的教育策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崔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