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学,海洋,爱因斯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08:45
摘要:坚持“语文教学生活化”理念,将学校、家庭、社会、经历、感悟等生活的元素自觉融入听说读写的知识传授中,做到课堂氛围生活化、品读文章生活化、技能训练生活化、学习体验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求知和创新,涵养学生道德和情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的海洋有多宽广,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宽广。笔者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坚持“语文教学生活化”理念,将学校、家庭、社会、经历、感悟等生活的元素自觉融入听说读写的知识传授中,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求知和创新,涵养学生道德和情操,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课堂氛围生活化
爱因斯坦曾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我们的课堂也确实不应是拘泥呆板的,而应是生动活泼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课程当作礼物呢?笔者认为,那就是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一个来自生活、体现生活的和谐课堂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能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和他们真诚地沟通思想、交流感悟,尤其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折射生活,让其敢想、敢说、敢爱、敢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营造热情洋溢、轻松融洽、思维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这个生活化的课堂环境里,笔者就像他们的大姐姐,带领他们神游语文的世界。在这里,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积极发言,热烈讨论,一起品读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感知文化名人的内心世界,游历如诗如画的名山大川,体会多样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讲授《行道树》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联系生活,笔者就让学生列举自己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威胁生态环境的不良现象。课堂上,大家你一个例子、我一个例子讲述着,有的面带着惋惜,有的充满了伤感,有的饱含着气愤。于是笔者马上顺势引导:“同学们,当我们的空气不再清新,河水不再清澈,天空不再蔚蓝,我们该不该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呢?”有的同学说,我要写环境保护倡议书,画宣传画,写广告词,号召大家都来保护环境;有的同学说,保护环境应先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不乱丢垃圾,爱护花草树木;有的同学说,将来我要当生态学家,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听着大家的发言,作为老师,笔者内心十分欣慰。这样的课堂,不仅是效率高,关键是它培养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强化了学生社会担当意识。
二、品读文章生活化
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时,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会文章,不是指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简单地告知、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用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的“碰撞”去感受文章的内涵和魅力,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从设计的角度看,它是教学;从碰撞的角度看,它又是生活。课堂上,教师要主动爱护学生的思维成果,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启发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引导学生自读《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结合自己的游览经历和感受,向学生介绍了几处风景名胜。同学们听得是思绪飘飞,津津有味。接着就问同学们到过哪些有名的地方,参观过哪些风景区。于是就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讲述了他们游泰山、云台山、千岛湖的情景。笔者又趁机引导:“同学们去过黄果树没有?想不想去?那我们今天就去尽情游览一番。”同学们顿时来了兴致,于是就开始布置这堂阅读课的任务:自读并理解课文内容,试当一回导游,写出黄果树瀑布旅游解说词。一听说当导游,学生们积极性很高,马上认真研读起课文来,一段一段地品味、一句一句地咀嚼。最后,同学们踊跃发言,用流畅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引人入胜的黄果树瀑布,课堂上不断传来阵阵掌声和赞美声。这堂课,学生不但通过自读理解了课文,还提升了描写和表达能力,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技能训练生活化
教师选用的训练项目和材料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的同时,不仅能掌握基本知识,更能培养出自身适应生活的能力、热爱生活的态度。
1、利用好课前三分钟。在课前三分钟,开展“三分钟演讲”、“我当小记者”、“小小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语言表达训练,引导学生用思考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多情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丰富的语言去表达生活。
2、创造生活情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就是“恰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有这样一道题说,有些美国人认为一位华裔美国人是吃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体内一定流着中国人的血,不能参与美国的议员选举,这位华裔美国人用归谬法一句话就驳倒了对方,请说出这句话。许多同学都按照参考答案写上了“诸位是喝牛奶长大的,体内一定流着牛的血。”笔者又请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了一下,这句话在演讲的场合是不是最恰当的?于是,马上就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陈述句不如倒装句效果好:“那诸位体内流的一定是牛血,因为诸位是喝牛奶长大的。”有的说,作为反驳,用反问句更强烈:“诸位是喝牛奶长大的,难道体内流的是牛血吗?”通过这一题,学生对于“在不同场合选用不同句式”这一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了。
3、激发学生兴趣。单纯的语文教学是枯燥的,只有把语文教学和具体生活联系起来,把语文学习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关注生活,在平日生活中学习语文。比如,有的同学爱聊天,并且各有各的语言特点,或思维敏捷,或幽默风趣,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的学生对电视、报刊感兴趣,可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摘要、积累,去感受报刊、电视的标准化语言,开阔自己的视野;有的同学喜欢发表个人观点,可以引导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培养其叙事表达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和生活常识,等等。
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笔者就预先布置了课前作业,让学生收集关于春的名句名篇。于是,孩子们有的在课堂上朗诵了几首关于春天的诗词,有的唱起了《春天在哪里》,有的讲起了爬山赏花、放风筝的事情,等等。这些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很自然地带领着孩子们进入了《春》的优美意境。
总而言之,语文来自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同样,只有在生活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刘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