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坛看“中山诗人”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林语堂,宗教,浪漫主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15:33
岭南香山福地,人杰地灵。近现代以来,名流辈出,诗人中尤以苏曼殊、阮章竞最富盛名。在中国,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渗透,比西方宽广深厚得多。在古代中国的社会里,诗歌被视为最高的文学成就,被当作测试一个人文学技能的最为可信、最为便捷的方法。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肯定地说:“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他认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于人们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返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因此,他主张“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有文化品位的城市,其文学积淀的深浅与文化品位的高下总是相辅相成的。就文学本质而言,它是以诗文这一民族灵魂为载体,以陶冶情操,传承思想,形象地解读历史与现实,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预言并引领未来为使命的综合艺术。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兴衰,可以折射出一座城市的人文素质和城市精神。
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中山文学艺术的历史上,可谓星光灿烂,黄佐、黄绍昌、阮玲玉、郑君里、萧友梅、吕文成、古元、苏曼殊、阮章竞、黄苗子、方成这些德艺双馨、名播四海的大家,确实让中山人引以为荣。尤其是苏曼殊和阮章竞等人的诗文,曾经广为传诵,激发了人们的诗情,丰富了人们的想象,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改革开放以来,诗歌在中山同样成为文明的号角,思想的武器,凝聚人心的力量。
文学千秋事,民魂紧系之。虽然商品经济时代有人鄙视它,但历史发展表明:文学的使命既可以像精神食粮那样,以真、善、美养护国民的灵魂,也可以是一济猛药,遏制假、丑、恶的泛滥,疗治腐蚀民族的病态精神。因此,要想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襟怀天下,宠辱不惊,厚积薄发,使形象的文学抵达理性的哲学境界。在这一点上,中山市政协主席(原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诗人丘树宏可谓中山诗人群体中的灵魂人物。他不仅从官方的角度引导中山诗人增强使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而且从诗人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诗歌创作率先垂范,为中山的诗歌创作和广东的诗坛树立了醒目的路标。中山市诗歌学会的成立,为中山诗歌发展与壮大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阵地。在老诗人李容焕的感召下,应者如云,10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山诗人凝聚成一个活跃的诗歌方阵。中山诗歌学会成立那天,中国诗歌界的领军人物雷抒雁、吉狄马加、张同吾、叶延滨等成为学会的首批顾问,王蒙先生还为《中山诗人》报题写了刊名。2007年,“中国诗歌万里行”在中山活动期间,雷抒雁、张同吾、叶延滨、李小雨等国内著名诗人莅临中山采风、座谈,使中山诗人切身感受了诗歌大家的风采、教诲与魅力,激发了中山诗人的创作热情,增进了诗人之间的友谊。在我国南方遭遇冰雪之灾与汶川大地震期间,《中山诗人》发挥了鼓舞民众,凝聚人心,抗险救灾,重建家园的作用,诗歌彰显了出乎意料的社会功能。
几乎在南方雪灾、四川地震的第一时间,以丘树宏为代表的中山诗人迅速反应,在诗人良知与责任的驱使下,连夜创作了诸如《真爱在人间》(丘树宏)、《群山高举的希望》(李容焕)、《踏过废墟》(黄刚)、《废墟上的哀思》(龙威)等一批高质量的诗作,并先后在《中山日报》、诗歌网、《诗歌月刊》、《诗选刊》、《诗刊》等媒体发表,其中丘树宏、马丁林、龙威的作品还被选入中国诗歌学会编辑的抗震救灾诗歌专集。
人道诗道,妙微精深,做人与作诗都是大学问。作好诗歌首先要做好人,对诗歌创作者而言,更应恪守自己的处世之则,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硬骨头。既要谦逊地博采众长,汲取精华,锤炼自己的作品,但绝不应面对假、丑、恶唯唯诺诺,要有一种穷而不卑,持志不折的骨气。以独立的人格魅力与不懈探索对待文学,营造自己的文学田园。环顾中山诗人群体,在恪守使命与责任的同时,他们总是坚持对诗艺的探索与追求。刘居上在《中国文人》、丘树宏在《30年:变革大交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景式大型组诗》、郑集思在《不走回头路》、龙威《中山,大海娇子》、黄刚在《西域行吟》(组诗)以及李容焕、杨观汉、祝晓林、刘建芳、向东、于芝春、叶才生、刘春潮、陈光钵、房丽华、唐志勇等诗人在各自的作品中,不仅探索人性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明天的幽微,他们在继承传统,张扬诗歌应有的风骨的基础上,又传递着一个当代诗人的思考。
中山诗人在关注现实,讴歌改革开放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文化精品的打造,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诗篇。他们的诗歌见诸《人民文学》、《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诗刊》、《作品》、《诗歌月刊》、《诗选刊》、《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等重要报刊杂志,而且,丘树宏的诗集《以生命的名义》荣获2007年度中国最佳诗集。龙威、叶才生、刘居上、刘春潮的诗歌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同时,出版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准的诗歌专集,在中山、广州、北京等地召开了诗人作品研讨会和诗歌春晚朗诵会,以优美的姿态展示了中山诗人的激情与理性,精神与风格。
对于中山诗歌群体而言,其群体效应的出现绝非一蹴而就。这与他们“恬然一隅静磨剑,淡然尘间看云烟,超然敛气独面壁,豁然指间莲花绽”,宁可千锤百炼一篇精品,不造一堆文字垃圾的创作观念密不可分。在诸如创立“阮章竞诗歌沙龙”、与《诗刊》联合举办纪念中国移动杯改革开放30周年诗歌创作大赛、开展抗震救灾专题创作中,中山诗歌群体都将精品意识与责任意识浇铸于作品之中,为读者奉献了优秀的诗作,如丘树宏的《30年,变革大交响》、《珠海,珠海》、《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多次被大报、大刊发表转载,以大型组歌演出引起国内诗坛的高度关注。
诗歌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作者的亮剑精神——让自己的诗作走出中山、走向全国乃至国际,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共鸣。他们深知,好作品是要读者与时间来检验的,只有打出去,路才会越来越宽,只有走出去,文学的天地才能更加广阔。在亮剑与开放精神的支撑下,中山诗人比较成功地做到了作品数量与作品质量的有效结合,作品呈现出主旋律与个性化、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2004年,文人官员丘树宏从珠海调任中山工作,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先后促成了“阮章竟诗歌沙龙”、“中山市诗歌学会”的成立。2007年11月,“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中山小榄,韩作荣、叶延滨、雷抒雁、张同吾、李小雨、梁平、王明韵、祁人、杨克等众多诗坛名宿齐聚中山,“同一首诗咏小榄”的采风活动,催发了中山诗人的创作热情。如果这还只是中山诗歌的预热,接下来,中山诗人便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了。在诸如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百年奥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他们都率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得知地震消息的第一时间,以丘树宏为代表的中山诗人迅速反应,连夜创作了诸如《真爱在人间》(丘树宏)、《群山高举的希望》(李容焕)、《军旗在废墟上飘扬(组诗)》(龙威)、《废墟上的纪念碑》(马丁林)、《拥你入怀,但你的呼吸要让我听见》(董妍)等一批诗作。继2008年5月龙威、马丁林两人请缨参加“中国诗歌万里行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深入灾区后,2009年又有罗子健、叶才生两诗人加入到“中国诗人重建家园采访团”队伍,奔赴四川进行实地回访。从编印全国第一份抗震救灾诗报到第一个组建奔赴灾区的文化志愿者团体;从举办高规格全国性诗歌大赛到出版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颂诗一书,中山诗人的敏锐、良知、社会责任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都得到了充分彰显。
纵观“中山诗群”,有如下几种向度的写作风格。
一是以丘树宏、李容焕、龙威、刘居上、郑集思、杨官汉、陈绮洛、冯谦、祝晓林、刘建芳等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写,他们为中山诗歌群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山诗群”的灵魂人物,丘树宏一直是以主流抒情诗歌的创作为业界所知。从粤北山区到改革开放最前沿,从乡村教师到政府要员,职业和身份的变化并未改变他内心的纯净和真挚,他走到哪里就将歌声带到哪里。无论是《以生命的名义》、《2006,中国的脐带断了》,还是《珠海、珠海》、《30年:变革大交响》《海上丝绸之路》,丘树宏的诗歌都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将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把“诗”和“歌”合而为一,使诗可歌亦可吟,这种“唱诗”的风格明亮、热烈、向上,有着黄金般的色泽。诗人一路吟哦、歌唱、赞美,赢得了“大时代歌者”的美誉,在中国诗坛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2003年“非典”期间,诗人创作的《以生命的名义——献给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因礼赞生命、讴歌人性而令无数人动容,这首作品也成为他里程碑式的典范之作,“以……名义”甚至被演绎成一种时尚语汇被广为沿用。两首长诗一经推出,立刻在诗坛引起广泛关注,丘树宏也凭借这两首抒情力作及其在南方冰雪和汶川地震中突出的人文关怀而摘取《芒种》2008年度诗人奖。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诗人创作了长篇史诗《共和国之恋》,2014年又创作了大型组歌音诗《海上丝绸之路》。
作为前任中山诗歌学会的会长,老诗人李容焕对中山诗歌建设倾注了大量心力。除负责学会的日常工作和《中山诗人报》的策划出版。尤为可贵的是他还一直保持较高的创作热情,新著《诗游记》2014年荣获首届阮章竞诗歌奖。
诚恳、正直应该是抒情诗歌最为纯正的品质之一。诗人杨官汉一边从教,一边笔耕不缀,他的诗和为人一样明澈、清晰,可读可赏。龙威诗歌的特色是关注时代、关照现实。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龙威毅然加入志愿者队伍。“五月的诗行,有坚韧的诗句”。用诗歌记录和诉说的同时,也在歌唱生命、传递感动。翻开龙威的诗集《诗歌在诉说》,“中山符号和元素”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军人出身的他毫不掩饰对这座“诗意之城”的溢美之情;龙威2014年又出版《龙威九行诗选》、《龙威诗典手记》两部专著,并荣获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诗人”入围;龙威的作品还选编于《(1940——2015)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等十几部全国文学选本。
二是以黄廉捷、罗筱、郑玉彬、王晓波、洪芜、刘春潮、倮倮(罗子健)、徐向东、何书藏、乔明杰、何中俊、邵念荣、王进霖、月牙儿(栾婉荷)、梁雪菊、二二、黄彩玲、阿鲁、徐林、符马活、余丛等为代表的相对先锋的诗歌写作,构成了中山诗歌的厚重板块。
倮倮写过不少关注普通人物命运的作品,如《在布吉》、《在银行里遇到一个四川民工》等等。(《穗西村》)。城市坚硬的外壳下,在诗人们更多关注情绪及内心的时候,倮倮的这些“都市叙事诗”,让我们感到人性的温暖。诗歌是人类心灵中的隐秘图景,每个诗人都渴望能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诗歌语言,并在读者的参与下完成它生存的意义。
三是以黄刚、谭斐、马时遇、刘洪希、龙慧、陈光钵、董妍、于芝春、张玉春、李仁华、姚舞云、叶才生、马丁林、唐志勇、洪媚、房丽华、王文超等为代表的“中间派写作”,构成了中山诗歌的多声部交响。他们的诗位于传统和先锋之间,重在关照现实和心灵,富于哲理思辨,顺应内心而歌唱。
“纸上的村庄表情还是幽雅/像含蓄的散文/结构趋向于简单/犬声还是朝向陌生、异域/令所有的词语在夜晚变得凹凸不平。”《纸上的村庄》的作者是小有名气的“新诗教实验”主持人叶才生。董妍的诗充满浓郁的童话色彩,又如叶脉上的露珠,晶莹欲滴却颤颤不落。刘洪希的诗更多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一只青蛙/身上流的是乡村的血/灵魂却在城市里/戴着镣铐跳舞”。《一只青蛙在城市里跳跃》因为刻画了一个群体在一个特殊年代的命运而成为近年“打工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黄刚的诗阳光、质朴、凝重,组诗《西域行吟》风情浓郁。以阮波、黄刚、熊平、杨观汉、李代高等为代表的诗歌评论,对中山诗歌的发展也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中山诗歌的繁荣,与中山“文化名城建设”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孙中山文化艺术奖”的出台,“专项文化资金”的设立,使得“中山诗群”快速崛起。诗歌的建树和发展不能过于依赖一两个人的推力,要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让诗写和阅读成为更多人的需要和习惯,还需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经历危机和风暴的这个季节,依然可以捕捉到春天繁华的密旨。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中山诗歌将走向一个更加繁荣的时代。
龙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