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材料题分析能力培养的实践初探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堂教学,政治,高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08:46
摘要: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它深刻地反映着人的思考力和思考水平。思考总是在分析中不断深入、不断推进的。重视并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教师努力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分析能力的“渔”在何处?本文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分析能力、分析设问、分析材料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驾驭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使学生终身受益。因而政治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它深刻地反映着人的思考力和思考水平。思考总是在分析中不断深入、不断推进的。重视并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教师努力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能力。分析能力是先天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训练。训练是提高分析能力的保证,是试金石。而材料题训练则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捷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分析能力的“渔”在何处?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呢?经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在学习前辈的基础上,我认为,分析能力培养可以分为两部曲:
第一曲——学会分析设问。
明确设问是解答材料题的前提,而读懂、读透问题,是解好题的第一步。很多学生在作材料题时都是先读材料,后看问题。由于不清楚答题要求和方向,阅读时不具有针对性,第一遍阅读不能获取任何有效信息,效率很低。所以提高分析设问的能力,对材料内容准确定位,明确答题方向,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会使思路更加清晰明确,做题效果事半功倍。
分析设问时,要做到三判断:
第一、判断题目考察的知识内容,即题目所规定的课本知识范围。高中政治共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划分。因此,学生必须熟悉基础知识,熟练处理宏观知识结构与微观知识细节的关系。
第二、判断题目考察的行为主体。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国家、企业、消费者、市场,政治生活常见主体有政府、政党、公民;文化生活常见主体有文艺工作者、政府、人民群众;生活与哲学由于所讲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通常要求注意所考察哲学原理的不同。由于行为主体或哲学原理具有差异性,所以在阅读材料时关注的内容、关键词会有所不同,书写答案时,用到的知识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判断题目考察的问题方向,即明确考查的“为什么”或“怎么办”。“为什么”包括原因、影响、评价、认识等方面,原因也就是产生材料中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等;影响则要从性质上判断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评价则是对材料所阐述问题效果的界定;认识通常则是对事件的评价与预测或经验教训的结合。解答此类问题,重在调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情境,围绕设问指向,寻找理论依据(或现实依据)。“怎么办”是措施的角度,包括启示、方法、举措、建议等。对于这类问题要从不同主体和层次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针对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第二曲——学会分析材料
在分析设问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分析材料,这是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与“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
对材料的分析,有以下两个步骤:
(1)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读主要是划分材料层次并逐层概括、提炼中心,还要注意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材料内容宏观了解的目的。政治材料题的分层通常是以句号或者分号为准,一个句号或者一个分号就是一层。提炼中心时要明确行为主体是谁,干了什么,什么效果。
第二遍读主要是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以获取有效信息。学生所要阅读的材料,多数是以本年度的重大社会热点和人们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为背景来设置情境的。在分析材料信息时,必须坚持六字箴言:准确、全面、有效。准确,就是要以材料为出发点,不要将材料所反映的事实与自己已知事实混淆而产生误读。全面,就是要完整地把握材料,不仅要把握显性信息,还要适度、合理地挖掘隐含信息,反对只从部分的、片面的材料出发。有效就是要在准确把握试题要求的基础上,提取对答题有价值的信息。经过一番“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方可读透材料,把握本质,明了题意。
(2)找。“找”就是从材料中找出答题的有效信息。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找”的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第一、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已划分的每一个层次提取关键字、词、句。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可能集中反映了材料的主旨;可能是书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可能是解题的标准答案。
第二、从材料中获取知识点。政治材料题的设计多是结合时政,题目设计灵活多样,材料角度错综变化,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却在书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必须将思维回到教材,或者通过材料背景来确定知识点;或者通过设问的知识范围;或者通过材料中的某一句话确定考查内容。
第三、从材料中获取切入点。材料题要求学生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运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以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会得到逐步的提高。恩格斯告诫我们:“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中学政治教师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不断探索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金丽,郑良涛.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07期
[2]姚志伟.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年08期
[3]冯凯.材料分析题解法[J].中学政史地.初中政治2006年Z1期
[4]付晓丽.政治材料分析与学生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07年05期
[5]李建朋.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思考[J].生活教育2014年S1期
刘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