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09:45
摘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此,我就初中阅读教学发表几点粗浅见解: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比如提出这样的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办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将会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不能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可现实生活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
首先是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因势利导读长篇名著阅读,可以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有些课文是长篇名著的节选,学这些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利用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杂文选刊》等。利用校园网、广播室等向同学们推荐精品少儿读物。这些图书可以是散文、杂文、诗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传统精品,如《科学博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四大名著等。
其次是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从某个角度出发,进行扩展比较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有关比读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我的做法是为课文找“朋友”,有时候是教师找,复印下来与课文比较阅读;有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去找,通过查找资料,让每位学生自主为教材找到一位“朋友”,并在小组中说出找到这位“朋友”的理由。让学生主动寻找,能培养学生略读、精读的能力,也能训练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训练中,笔者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学生往往产生烦燥不安情绪,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却无所察觉而津津乐道于答案的分析或忙于赶进度,这样的训练是不会有收效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
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课外阅读不但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也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故而影响了阅读效果。笔者以为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进行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广泛阅读,作好阅读梳理小结,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摸索阅读教学规律,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严谨求实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姚翠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