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有机化学,高中,盲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13:02
摘要:有机化学是盲校高中阶段化学教学中的难点。笔者首先结合教学实践从基本现状、升学要求、教学困难等角度对盲校有机化学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视障生实际就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最终从模型使用、缺陷补偿、教学内容及校本教研方面总结出盲校有机化学教学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盲校;有机化学;策略研究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视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开发各种潜能,补偿视觉缺陷,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适应现代生活需要。”[1]全国各盲校普遍开设了化学课,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有《全日制盲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教学有据可循。但高中阶段迄今没有成文的、盲校专用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参考普校高中段化学课程标准,但普校课程标准要求相对较高,参考价值有限。
现在盲校高中化学教学主要参考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残疾人入学单考单招考试说明(化学)(视障生)》与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入学单考单招考试说明(化学)》,根据两校《单考单招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难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及深度。在满足视障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也为想要考入大学继续深造的视障学生提供便利。
一、盲校有机化学教学情况
1.基本现状
目前,高中段化学教材采用中国盲文出版社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2(必修)》翻译而成的盲文教材。教材中,知识内容与普校教材完全相同,但因盲文制图技术限制等原因,许多重要的图示被省略,需要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再设计。在教材中图示较多的有机化合物部分尤其如此。
由于有机化合物知识在呈现形式上多采用结构简式和结构式,对视障生而言,摸读及书写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用常规教学法很难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需要使用更多的直观教学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
2.升学要求
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单考单招考试说明(化学)》中对有机化合物部分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考查要求,要求层次以“了解”为主。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单考单招考试说明(化学)》中并未涉及有机化合物的考查要求,但其单考单招试题中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却多有体现。
分析长春大学2010~2013年视障生单考单招化学试卷发现有机化合物知识分值占2分~8分(满分100分)。考试命题点涉及到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结构式、化学通式;涉及了有机物基本性质考查,并且将知识进行迁移,将要求层次提升为“理解”;还隐含了对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的考查。
因此,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查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的部分知识进行选择性教学。
二、盲校有机化学教学遇到的困难
1.有机化学实验学生较难亲自操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为体现知识的真实性,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为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在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教学尤其如此。由于视障生的生理缺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许多化学实验靠教师做演示,通过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和验证,使视障生获得感性知识。[2]
视障生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所以对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极高的兴趣,但由于学生不能亲自动手操作,对知识的学习效果会有所折扣。
2.学习有机化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
在化学教学中,有“无机化学看化合价,有机化学看化学键”的说法,有机化合物教学注重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的学习,但教材作为纸媒,较难对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进行体现,盲文教材中因翻译技术限制更是如此。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程度限制了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3.有机化合物知识在盲文识别及书写上有一定难度
教材对有机物结构式进行呈现时,“单键”、“双键”和“三键”的出现频次很高。在此之前,学生从未接触此类知识,需要对结构式制图点位进行专门教学和练习。在盲文点位识别上,有机物结构式不仅需要学生横向摸读,还需要学生进行纵向摸读甚至斜向摸读,对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
在有机化学知识练习中,为加强学生学习效果,还需要学生亲自书写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在书写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兼顾横向点位和纵向点位。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盲文绘图能力来达成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三、盲校有机化学教学困难的突破
针对上述教学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摸索,主要依据视障学生“以手代目”“以耳代目”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视觉缺陷补偿能力,采用以下方法对困难进行逐一击破。
实验教学方面,在对学生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对无毒有机物物理性质的教学发挥学生的触觉及嗅觉,例如:乙醇、乙酸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教学。对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温觉以及低视学生残余的光感进行教学,例如:有机物燃烧的实验。
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方面,充分发挥有机物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的作用,让每个学生亲自组装简单有机物的模型,加深学生对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认识。进一步通过球棍模型中化学键及原子的变化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本质,并进而完成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有机基本反应类型的学习。
盲文识别及书写方面,首先按照盲文教材及《中国盲文》中的点位要求,介绍有机化学特定盲文符号的书写,由简到繁,逐渐提升,例如:先横向书写水分子的结构式,再纵向书写水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将两种写法综合书写甲烷分子的结构式。书写较大分子的结构式或结构简式时,先让学生将式子中的氢原子省略,而后再将氢原子加上,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四、盲校有机化学教学的策略及建议
1.充分利用模型
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既是化学学科中两种重要的化学语言,也是使学生顺利完成由抽象感知到具体感知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尽力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模型组装过程,加深印象。在有机化学反应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球棍模型中“棍”自由变化的优势,直观展示有机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但需注意的是,在有机化学模型工具箱中有四孔109.5°、三孔120°、两孔180°三种碳原子,甚至有的工具箱中还有六孔90°的原子,为避免引起学生误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先将碳原子进行筛选。
2.充分发掘视障生的缺陷补偿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包括两个任务,一是一般的教学任务,另一个是缺陷补偿任务。[3]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直观教学原则,采用动作演示法、类比推理法、声像教学法、象征替代法、凸线图和触觉教具辅助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触觉、听觉、嗅觉等感知能力的作用。对低视生要专门设计教具,充分发挥其残余视力的作用,可以将教材图示放大为挂图便于低视生学习,还可以让低视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实验分组过程中,也要注意低视生和全盲生的分工合作。
3.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化繁为简
盲校教学与普校教学中都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知识呈现教学内容,在知识衔接上要体现梯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设计“支架”,引导学生步步攀升。由于盲文教材知识呈现形式和视障生认知能力的限制,知识呈现的梯度要更加密集。盲校化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将大问题破解为小问题,还要将小问题进一步剖析,最后将细小知识点重新组合恢复大问题的面貌。在小问题剖析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内在逻辑,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建立校本课程标准及题库
为便于校内新进教师了解盲校教学、掌握教学进度及难度,可以结合长春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的《单考单招考试说明》并借鉴普校高中段化学课程标准酝酿打造校本课程标准。
盲文-汉语互译是盲校各学科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现阶段国内还没有与盲校教材相匹配的习题资料,教师不妨对所翻译的题目加以整理,形成校本习题集。即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备考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教师翻译试卷的时间,将更多宝贵的时间用于思考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31/201112/xxgk_128271.html,2007-02-02
[2]樊清分.浅谈盲校化学课的教学方法[J].现代特殊教育,2006(01):29-30
[3]钱志亮.盲校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4
刘志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