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目前的高校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以酒店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从课程描述、教学目标、沟通方式、教学方法、学生考核、结束课程等方面探讨课程改革的问题,涉及到教学准备、进行、结束等环节。

  关键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

  自1912年第一本市场营销学著作在美国诞生以来,营销的概念和理念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营销的理念、方法也被运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包括酒店业。各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学课程,然而在目前的酒店管理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空洞,信息传递不畅,课程特色缺失等问题(柳光露,2010)。教学改革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龙雨萍,2011)。目的是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实践技能和管理技巧二者兼收(林丽丽等,2009)。

  本文主要从教学活动的准备、开展、结束以及学生考核等方面探讨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改革问题。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阐释,不会涉及教学管理、教师培训等内容。

  一、清晰的课程描述

  教学大纲是每一门课程的必备文件,也是一门课程的营销文案,是用来与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决定着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各教育机构对教学大纲的要求会有所差异,但是开篇部分一般都是“课程描述”,说明课程描述在教学大纲发挥营销功能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市场营销学是酒店管理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生“不得不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能够随意编写课程描述,因为学生选课并不等同于习得知识。

  许多教师在编写课程描述的时候,会简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的设计并不合理。首先,在教学大纲中会有专门的板块解释教学内容、方法,这样就会出现前后重复的情况,只不过是简化版和详细版的区别。其次,对课程内容和方法的解释,并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价值,不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设计课程描述的时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设计:第一,介绍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第二,解释学习本门课程将取得的成果。二者择其一,或者同时兼备。无论是介绍哪个方面,都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进行,将课程的学习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未来在酒店业或相关服务业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市场营销学的价值。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课程描述为学生描绘了学习的前景,教学目标则是这一前景的具体表现。“具体化”体现在:第一,目标分类;第二,目标可衡量。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于1956年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成了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张瑜等,2012)。2001年,以布鲁姆的学生洛林·安德森为代表的多方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版(见表1),将认知教育目标由单一维度发展成两个维度,即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将老师“教什么”和学生“怎么学”结合起来(尹红丽,2014)。

  资料来源:张雨强,秦凤.认知目标分类研究新进展及其对学业成就评价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1,(2):15-19.;尹红丽.从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看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9):187-188.

  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或不明确其目标何在,或仅限于低层次的目标,随意性较强,学习效果不明。这样是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保留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表1来界定传播的知识属性,以及认知方式,便于审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活动设计的多样性,也为检验教学效果提供了依据。

  很多教师习惯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来区别学习目标的不同层次,但是这些界定不明的词语无法让教师清晰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应该明确界定每个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或行为。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建议教师使用具有明确意义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并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可能涉及的动词给出了示例。

  三、有效的沟通方式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将目标落实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因此教学沟通应该是双向沟通。而信息可以由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构成。上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有效的沟通中,信息的全部表达=7%言语+38%声音+55%非言语(任志远,1989)。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精心组织语言,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还要特别留意非语言信号,包括自身的,学生的,还有环境的。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意味着教师不仅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传播信息,还需要鼓励学生对传播的信息做出回应,并对这种回应进行反馈。此外,教师需要特别留意教学环境,提前准备好教辅设备,消除可能让学生分心的要素,让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四、多样的教学方法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但是,我国高校绝大多数课堂仍然采用注入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董术等,2012)。目前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呆板,重“记忆”轻“思考”,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竞争意识(梁修庆,2001;姚李忠,2010)。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除了采取讲授式,还要综合使用其他教学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每种方法只侧重考察学生一方面或几方面的能力,每种方法之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建议在一堂课中,既要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专家讲座、专家座谈等;又要融入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如课业项目、学生展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在安排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时,能够兼顾学生个人活动和学生集体活动更好,这样既有个人思考又有团队协作与竞争,培养的不仅是学生个人的能力,更有团队精神,还能避免总是在团队活动中“搭便车”的学生引起其他学生产生不公正的感觉。

  中国学生在经历了长期的注入式教学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在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例外情况,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适当时可将学生考核与活动结合起来,因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对于分数是非常看重的。

  五、全面的学生考核

  现行的本科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考核内容局限,考核方式单一,考核题型不合理,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考核标准缺乏客观性,轻视授课过程中的考核,“一考拿学分”(杨秀英等,2010;刘强,2012)。《意见》中指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察和学生能力评价。”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生考核,要更加重视考核学生的营销思维和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考核学生时需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办法,综合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学习的效果(吴昌提等,2009)。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考核时机、内容、方式时,需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不能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的目的不在于为难学生,而在于巩固所学,检验阶段成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依据,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降低对考核的焦虑感,如进行考前复习,发放模拟问题,降低考试环境的胁迫感等,使得考核的结果接近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审慎设计考核标准,尽可能量化考核标准,降低考核的主观性,尽量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性。

  六、有效的结束教学

  教学的结束小到结束一个主题或一堂课,大到结束一门课或一个学期。许多教师在做教学准备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开始和进行阶段,忽略了结束阶段,使得教学活动变得“虎头蛇尾”。有效的进行教学结束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教学活动的完结,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总结关键知识点,还能够承上启下引出下次教学活动的主题。具体而言,在结束一堂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回顾主要知识点,询问学生的感受体会,收集学生的建议,进行小测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在结束一门课时,通过总结课程,完成课业项目等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检验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术,齐治兰.将高校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J].文教资料,2012,(18):171-17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20-24.

  [3]梁修庆.传统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S2):26-28.

  [4]林丽丽,李武武.双向互动:构建高校饭店管理教学新框架[J].江苏商论,2009,(5):20-21.

  [5]柳光露.基于从业能力提升的饭店管理教学创新设计[J].江苏商论,2010,(3):37-39.

  [6]刘强.本科高等学校学生课程考核多样化研究[J].职业技术,2012,(5):59.

  [7]龙雨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商业文化,2011,(6):215-216.

  [8]任志远.非言语交流与教学[J].江西教育:管理版(A),1989,(06):12-13.

  [9]吴昌提,林菊芳,陈宁红.国内外形成性评价述评——兼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3):66-69.

  [10]杨秀英,杨玉芳.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与实施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3):49-51.

  [11]姚李忠.基于应用型理念下《饭店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探讨[J].科技信息,2010,(21):548-549.

  [12]尹红丽.从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看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9):187-188.

  [13]张瑜,谭启鸿.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在《饭店前厅管理》课程成绩评定体系中的应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2-74.

  [14]张雨强,秦凤.认知目标分类研究新进展及其对学业成就评价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1,(2):15-19.

  蒋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