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广西资源县中峰乡为例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 关键字: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原生态
- 发布时间:2015-09-17 14:24
摘要: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农村小学德育的有益补充。开发支撑农村小学生德育提高的有效资源、合理利用农村特有的德育资源、改变过去落后的德育方法、丰富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内容对于转变当前农村德育薄弱的现状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开发;利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提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农村小学德育资源,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当中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德性产生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的因素。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农村小学德育的有益补充。通过结合广西资源县中峰乡当前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情况,探索开发利用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有效策略。
一、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特点
(一)原生态性,乡土气息浓厚
所谓原生态是指没有经过特殊雕啄,存在于民间、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在自然状态下存在并发展。与城市小学德育资源信息化和时代化特征相比,农村小学德育资源具有原生态性,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在我国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较少经过科学技术等的修饰和改造。在农村德育资源中还有一些是以传统的风俗习惯、民俗活动等为存在形式,如资源县的民族传统河灯歌节。
(二)资源丰富多彩,分布分散
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德育资源还有十分丰富而且种类繁多的自然德育资源和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德育资源。这些存在于农村的特色德育资源都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三)存在形式的隐蔽性和潜在性
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存在形式大都比较隐蔽,不能直接进入教育者的德育视野之中,一些民风民俗等乡土文化是农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优秀德育资源。但是这些德育资源都存在分散,具有一定的潜在性。这就要求农村教师要具备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善于发展并挖掘这些农村特有德育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构成学校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农村小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由于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自身的需要,让学生得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触及、丰富和调动,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增加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素质也必将得以提高。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教师必须更加细致的研读教材,在对教材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课本知识,标注重点难点,进而有指导地去鉴别、挖掘、搜集、整理、加工乡土资源,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用相关的具有特色的乡土资源来补充、扩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素材,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课堂氛围中获取基础知识,实现小学品德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有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形成办学特色
有利于改善并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如,参加生产劳作,让学生体会家长辛劳,从而更加尊重长辈并逐渐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学生自身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时去感受分享那份收获的愉悦幸福,逐渐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等。其次,有利于形成拥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教学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并最终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学校活力,促进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
三、资源县中峰乡小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中峰乡农村环境的德育功能
农村社区是农村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一个主要的活动空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
说的那样,单单在孩子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中,他们的思想所能收到的教育和影响,就比在学校中呆上好几个小时得到的教育要鲜明和强烈的多。如资源县中峰乡主要经济作物及特产有红提、毛竹、猕猴桃、红豆杉、罗汉果、蜜梨、脐橙等,这些都是农村的特有资源,结合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可以提升共产党是我们致富的带头人等德育教育,使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优美,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在开发利用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社区环境的德育价值,为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社区风气良好的社区环境。
(二)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坚持的这种“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使得农村小学生知行脱节甚至表现出了“双重人格”,在学校学一套,出了学校自己又做一套。如农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田间劳动的活动,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劳作,通过真正参与田间劳作,学生才能体验到“粒粒皆辛苫”的真正含义。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中峰乡八坊村竹子水屯的资源县竹子水冰灾纪念馆,感受冰灾中的英雄故事,为资源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尧的勇敢精神所感动,决心向他们学习,为建设新资源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三)充分利用本地风俗渗透德育
在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育资源是道德的“原生态”。所以要教育好一方人就要善于利用好这一方的德育资源。资源县中峰乡有非常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大都以礼俗、节日活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这些德育资源大都蕴含着当地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习惯,乡土气息浓厚,符合农村小学生的审美习惯和认知方法更易于被农村小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如资源县的山歌擂台赛、万盏河灯漂资江、民间歌舞文艺演出、民族特色体育活动、商贸展销等,国家旅游局把资源县河灯节列为“全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活动之一,2008年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教师要善用乡土资源建立情感纽带,培养爱乡爱国纽带,进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辛治洋.乡土文化在农村学校德育改进中的重要价值[J].安徽师范人学学报,2012(6)
[2]高岩.德育学原理[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3]莫舌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爪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4]李霞.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探析[J].学周刊.2014(14)
[5]陈爱勤.在乡村传统节日文化中实现道德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3(10)
刘佳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