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摘要:在小学美术课中,不少学生往往忽视对图画的认真仔细的观察。他们往往还没有看仔细,看完整所要画的物体,就盲目下笔,结果所画的物体外形很不正确。因此,要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观察能力

  美术课的观察,主要是为了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的外部特征,把握内在变化,并通过外部特征表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作者情感的。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没有观察能力做基础,就谈不上艺术想象力、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力。学生通过对所描绘的对象的观察,不仅可以从形象上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而且在质量上可以达到更为周密的程度。

  一、观察写生与课堂教学做到有机结合

  人的知觉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训练和培养。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视知觉的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机能的不断完善,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由浅入深,由粗略的感知向具体的精确的趋势发展。儿童画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儿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工具。儿童开始作画多数并不是画自己所见,而是画自己记住的印象或自己的感受。格式塔心里学家鲁道夫阿恩姆认为,儿童造型的完善是与儿童视觉分化并驾齐驱的。早期儿童的视觉还没有分化完善,故绘画样式很简单,称为“涂鸦期”。随着儿童视知觉的分化,儿童才逐步复杂化,并接近现实,经过低年级的“符号期”向中高年级的“写实期”过度。正确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美得事物,通过记忆、写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感受美,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使儿童尽早的向“写实期”过度,避免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儿童学画热情消失的现象,给儿童增添新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画自信心。儿童从模糊的印象到老师引导下有目的的观察,再到儿童对被要求观察的事物的理解和有兴趣的手绘,使儿童的认识能力和绘画能力得到加强。如:一年级的学生画苹果写生时,老师只要在造型、构图等方面做适当指导,使学生对苹果的认识由以前的经验性的形象变成生动的具体视觉形象,并引导孩子们大胆的自由地想象,结果每个学生无论是在构图、色彩还是内容上都创作出不少有创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画面。实践证明,教师在儿童观察作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的观察和绘画能力就会超过他们的年龄段所达不到的水平。

  二、重视学生观察兴趣的培养

  作为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一些有趣的事,然后在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新鲜的、印象最深的事表现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事物的美,培养学生洞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展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活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在生活中让学生逐渐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爱动笔的好习惯,无疑对小学美术教学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调动学生积极观察的欲望,唤起学生浓厚的艺术创作兴趣,从而为进一步观察事物打下情感基础。

  三、教给学生整体观察和细致观察的观察方法

  学生认识到生活是创造美的源泉,有了仔细观察、体验生活的愿望,但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适当的观察技能和方法。(1)整体观察法。写生是美术教学技能实践的基础,上好写生课是十分必要的。在写生时,首要的就是学会观察。只有眼睛看得准,手才能画得象。在整个作画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深入观察、始终贯彻从整体出发的作画方法,并且观察局部时一刻也不能脱离整体。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形成整体观察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学生始终保持鲜明的整体感受,深刻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细致观察法。大自然的景物万千、色彩绚丽,我们要正确地表现它,就应该对它进行仔细地观察和研究。例如:一面白色的墙壁,它在中午和傍晚两个不同时间的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色彩景象;一朵红色的花朵,在室内或露天,所呈现的红色也有所差异。在写生花卉时,要仔细观察它的形态特征、生长规律,以及可描绘的细部。在写生动物时,不仅要观察它们的生长结构,还应注意观察它们的神态和性格,如公鸡的骄昂,牛的憨厚,狼的凶残,羊的温顺……观察得越细致,对神态体会得越深,就越能抓住更典型的特征。又如:学习水墨画,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笔有润枯”、“墨分五色”的韵味;欣赏宫殿、宗教建筑的图片,要让学生注意建筑物某些局部的精雕细琢,感受人类智慧的成果,做到“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美术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四、在课外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

  美术教育是一项极具人文特质的教学,表面看起来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过多的关联,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以及传统课业压力的增加,美术课在很多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甚至美术课常常被用来充当自习课,以便学生完成其他应考科目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更是困难重重。然而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中。我们可以尝试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结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例如在低年级《自然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芽长成苗的各种变化情况的课程设置。这样的例子就充分展示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可能性。在我们的教学方法与办学思维上,真切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让美术教学走出困境,才能使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

  结语

  观察能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当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它不只是单纯知觉问题,而是包含着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教育者要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蔡月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学周刊,2014,(10)

  [2]唐俊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写生[J].未来英才,2014,(10)

  于朝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