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民间舞教学中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联系

  摘要:中国民间舞是一种集合概念,其中涵盖多个舞种,在早期经过筛选、提炼、加工、整合等程序,最终将民间舞增加到高校的舞蹈课堂教学中。身为一名优秀的民间舞蹈教员,拥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本文在对中国民间舞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的共性与个性,为今后的民间舞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教学;共性;个性

  一、中国民间舞是一个包含多舞种的集合概念

  我国的地狱十分广阔,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区都具有不同的舞蹈风格,随着时代的变更,这些民间舞蹈靠着民间艺人的祭祀、婚嫁等民间活动进行不断发展。鉴于民族、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让不同的舞种也具有差异性。在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基于不同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教育与宗教信仰让我国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的民族风貌,使得民间舞蹈拥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化,通过民间舞表现出不同的名族性格与心理、审美水平等情况[1]。纵观我国的民间舞,每种都具有不同的特色,例如:我国的六大文化类型之一是秧歌,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与黄土高原之上,在这一地区中,自然景观大都一致,一般都是河流冲击平原,比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这些地区是汉族的主要分布区域,而秧歌又分为东北秧歌、陕北秧歌、鼓子秧歌等等,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把全身部位经过有机结合,展示出不同的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风格韵味。东北的秧歌融合了寒冬与积雪的元素,让北方儿女拥有了无限的热情、浪漫,早就了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是艮、俏、稳、浪等,整个舞蹈动作显现出无尽的生命力,而华北秧歌、陕北秧歌也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有着不同的风格韵律。

  中国民间舞教学的各种个性与共性是相互互补的,民间舞教学的共性是整个舞蹈的基础部分,而民间舞教学的个性是不同地区民间舞的独特舞步,舞蹈的基础与不同舞蹈的舞步是相互融合的,良好的舞蹈基础有利于独特舞步的形成,而独特舞步的产生必然是在良好的民间舞蹈基础之上,因此说两者是相互互补的关系。

  二、中国民间舞教学的共性主要是教法和教材的系统观

  中国民间舞教学的中性是舞蹈教学的教法与教材的系统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首先从民间舞教材设计的训练原则上来讲,在各个高校中将藏、蒙、维、朝、汉五个民族的民间舞蹈课程设置为民间舞教学的最基础的必修课程,之所以选择这五大名族的民间舞作为民间舞授课的基础课程,是因为这五类民间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超强的训练性[2]。虽然不同的民间舞教学具有不同特点,但是整体来讲每个民间舞教学的教材中都规定着一个相同的原则,那就是典型体态——律动的训练,简单来讲就是说不同种的民间舞蹈的典型舞蹈形式,例如: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的典型舞蹈形式是赛乃姆、多朗;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典型舞蹈形式是安旦、古戈里;藏族民间舞的典型舞蹈形式是堆谐、果谐等等,由于维吾尔族人的身体躯干高直挺拔,藏族人们的体态下肢稳重、上肢放松,朝鲜族人的体态是圆滑流畅,这些体态让舞蹈动作从简到繁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不拘一格的舞姿。其次,从民间舞教学的教法中来讲,一些舞蹈素材是一些民间老艺术者随兴而逐渐形成的,在舞蹈训练中经过不断模仿,在练习者掌握单一动作之后,再加上民间舞蹈音乐的伴奏,将不同舞步之间不衔接的地方与音乐相融合,准确的把握舞蹈技巧与灵感,此外,民间舞蹈教法的训练者一定要熟能生巧,勤加练习,在共性的基础之上准确的把握民间舞蹈的个性,练习好每一个舞步。

  三、中国民间舞教学的个性主要是各舞种的风格差异

  由于不同民间舞的独特风格产生了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民间舞的体态与律动的差异性,因为不同的民间舞教学是依据民间舞的不同特点而言的[3]。例如,民间舞蹈教师在教朝鲜民间舞时,要教会学生利用气息来控制民间舞的体态,气从丹田中来之后贯通在整个身体之内,最后由胸腔呼出,这样能够让朝鲜民间舞的律动感觉松张有度,身体十分柔韧、丰满;在教学生蒙古族民间舞时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趟拖步法,还要让学生保持上身的松弛交错与平扭,这样才能展现出粗犷的体态与豪放的情感。二是不同民间舞教学的训练部位与功效具有个性,民间舞教学训练部位的共性在于都是训练手、肩、胯等主要部位,但是民间舞教学训练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效果,例如,膝部训练中的屈伸训练,东北秧歌的屈伸在于慢下跪起,体现出一种不同的感觉,而傣族膝盖的屈伸则在于身体下部,重心下移,再加上胯部的扭动,变成了十分优雅的体态。三是不同民间舞的文化背景与习俗具有差异性[4],民间舞的共性还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大的背景之下,个性就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与习俗,例如:藏族人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以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的民间舞就体现着一种豪迈、淳朴的风格,而藏族的民间舞是以随歌起舞为主要的风格,通过其舒张有度的动作,展现出不拘小节的舞步,蒙古族的民间舞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特别是在肩膀、步伐、扭腰等动作的独特韵律,展现出蒙古族人豪放的马背生活。

  无论哪种舞蹈都是通过人体的动态美来展现的,由于民间舞的特殊性,民间舞是通过身体的动律、形律来表现的,不同民族在其特定的民族背景下,经过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舞蹈,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让舞蹈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民间舞,还要对其加强训练,争取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舞蹈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壮大中国的民族舞蹈。

  参考文献:

  [1]王薇薇.浅谈中国民间舞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J].大众文艺,2011,(1)

  [2]裴亚建.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山东师范大学,2008,(6)

  [3]贾建文.试论中国民间舞的教学规范化[J].河北大学.2004,(11):21-22.

  [4]袁莉.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2014(3):49-51

  卢永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