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 关键字:大学生,情感教育,思想政治
- 发布时间:2015-09-18 13:45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特殊受教育群体,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应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把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研究如何提高和增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他们是一个情感丰富、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因而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枯燥乏味的观念、原则和规范,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必须让其主动的、积极的去接受,实现真正的内化,而不流于形式。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这种传统模式中走出来。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模式忽视大学生实际情感需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以“唯理智教育”为主导。“唯理智教育”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凭借系统的理论、特定含义的语言等理性化的手段来实施的教育。也就是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是以教师的理性说教为主,采取灌输的方式,以获得知识与培育认知能力为终极目的,过多地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缺乏对于个性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灌输一些形式的、空洞的、没有情感色彩的科学理论、道德观念等等,不能把它们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使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内容,而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在教学时,教育者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并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和精神需要,老师较少关注自身道德素质、人际关系等对学生道德人格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影响因素,不考虑学生究竟吸收了多少,理解了多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的科学知识不同,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以培育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目的,通过具体的观念对社会成员进行积极的影响的过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而当代的教师也就不爱教了,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取得真正的实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然而这种正确的观念能否有效的形成依赖于受教育者的体验以及体验的深度。
近年来,各高校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加强了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我们身边一些耳熟能详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融入其中等等。但是由于教育者缺乏对情感教育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又缺乏一些硬件设施和有效的监督,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现象。因此,尽管高校采取了一些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但由于方法陈旧、单一、创新不够,使情感教育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一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加强情感教育的实施,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没有运用情感的教育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称不上是真正有用的教育,最多也就是传递了知识,而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情感教育能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并且自愿地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从而积极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的行动,促使其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形成。而这种启发式的、主体性的教育模式不是大学生自发的一种学习模式,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施教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沟通,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原则,以自己的理想、信念、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打动学生,用自己的价值观启发学生,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和情感化,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力求具有时代感、趣味性,并且最大限度地激活其中的情感因素,以符合大学生感性的思维特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利用教学工具,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知与情的共同教育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需求。同时,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增强生命价值教育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部分大学生由于承受不住学习、工作的压力,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情感,有些甚至走极端方式,当这些情绪和情感长期得不到疏导和排解,就会引起大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生命的轻视,大学生不堪压力选择极端手段的案例屡见不鲜,自杀,自虐,甚至走上非法犯罪道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非常重要。生命教育,是一种引导人们珍爱生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挖掘生命的价值,激发生命的潜能,同时提高生命意识,锻炼生存能力,彰显生命意义。
3 关注人际关系教育
情感教育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是要加强亲情观教育。所谓亲情就是一种链条,有效地连接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情感。自古以来,亲情是世界上最质朴、最真诚、最无私的人间情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快速发展,西方社会的各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侵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美好心灵,致使人们的亲情观念越来越差。近年来,在刑事案件中亲情犯罪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加强他们亲情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正视亲情在其成长过程的的长远意义,避免错误观念的干扰,培育最真实的情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可以通过各种亲情讲座、亲情图片、感恩活动等方式,加强亲情教育,使学生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父母,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身,校园建筑、教学设施以及校园绿化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备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这种有形的、显而易见的物质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情感,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将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因此,校园建筑应富含人文底蕴和艺术美感,只有学生身处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中,才会自发地对学校的美景产生感情。良好的校园精神有利于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应该把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校园精神文化从本质上来说要求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和高尚情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教育最高目标的完成。校园文化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活动,便于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趣,从而有利于其高尚、健全人格的形成。
5 增强情感教育的实践性,促进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纯的、没有情感的理论灌输,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审核时,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列入考察内容之中。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给予恰当的指导,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教育者要大力培养大学生们分辨对与错,区分人世间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培育他们个人评价、个人审视与个人鉴定的能力,对自己正确的主张勇于坚持,对自己错误的言论和行为敢于否定和修正,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勤工俭学、参加志愿者活动、文化下乡、参观革命圣地、慰问演出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奉献社会,学会与人沟通,锻炼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己的积极地情感,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达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崇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2]邓建先.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隐形教育生成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2).
[3]朱小蔓,朱永新.中国教育:情感缺失[J].读书,2012(1).
马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