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仁爱为本,敬业为先”的好教师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红领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7 13:32
摘要:教师职业是普通而又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尊师重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他既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伦理、道德的传授者,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得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教师的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现阶段,要做一名称职的好教师,就必须做到仁爱为本,敬业为先。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仁爱;敬业
全国劳动模范、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这样概括自己从事教师工作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学毕业后,只能当老师,因为教师是就业的选择;第二个阶段是教师成为自己养家糊糊口的谋生职业;第三个阶段是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教育工作成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第四个阶段是现在对教育教学工作很享受。他的这种思想,使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地好老师应该是把教育当成自己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事业的老师,即做到以仁爱为本,以敬业为先。仁爱为本需要做到关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敬业为先需要做到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乐于奉献,因为敬业是奉献的基础,奉献是敬业的升华。为此,本文谈如何做一名“仁爱为本,敬业为先”的好教师。
一、给学困生更多的偏爱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的爱护、关心、帮助学困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产生了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正因为有了师爱,学困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爱心是一把打开学困生心扉的钥匙,当教师把更多的关爱洒向近乎被遗忘的学困生时,就能为学困生拨开心头的乌云,让自信之火在他们的内心重新燃起。
1.偏爱体现在日常小事中
在小事上体现爱往往最真切,因为学困生平时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渴望得到表扬和关怀。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多留心观察,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对班级的学生还不甚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对班级里的个别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有了初步的把握,其中一名叫沈娜的学生让我记忆深刻。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课堂上从来看不到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错误率较高,字迹很不工整,座位也被安排在班级的一个角落里。一天早晨,她在校门口不愿进来,门口值班老师问其缘由,她也执意不说,眼泪也在眼眶里直打转,于是值班教师给我打了电话,当我来到学校门口,看到她畏畏缩缩的样子时,我顿时感到她内心有说不出的畏惧感,于是我摸着她的脑袋,温和地问她:“为什么不进来?”开始她并不肯直面回答,说话的声音也低到我把耳朵贴到她的嘴边都难以听清楚的地步。经过我再三询问,她终于说明了原因,是因为忘了戴红领巾怕让班级扣分,所以才执意不肯进校门。当听到她的真实心声时,我顿时感受到她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很强,很有上进心的好孩子。于是在我的安抚和劝说下,她才安心的回到了班级。此事之后,我就一直琢磨着该怎样转变这个孩子,让她成为一名学习态度端正,上课发言积极,充满自信的好孩子。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并咨询了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他告诉我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于是我经常利用课间时间主动找她谈话,如:老师上课时能不能听得懂?课后作业量多不多?在课余时间里有什么兴趣爱好?遇到不懂得问题时,老师很喜欢你来问等等。通过谈话不断地拉近我和她之间的距离,让她不断地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心,从而减少她对老师的畏惧感,增加对老师的信任度。
2.偏爱体现在课堂和作业批改上
教师在上课提问时,往往为了节省时间而只提问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样做一方面反馈的情况不真实,影响教学的针对性,进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会影响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所以,课上提问教师应尽量设置多层次的问题,特别要专门设计一定量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当他们回答完之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经常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作业设计和批改上,由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等诸多因素,使他们的作业错误百出。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在作业批改上要讲究方法,甚至应该时常给他们“开小灶”,帮助他们总结规律,教会他们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独自解决难题的能力和毅力。
对于上述学困生,在课堂上我主动要求她回答一些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以增强她的自信心。同时,在作业设计上,每次为她单独设置作业。在量的把握上,每次作业确保她能在20分钟左右完成;在质的方面,要求字迹工整,认真观察,不添字、漏字,克服写错字。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培养了她的耐心,克服了心浮气躁的心态。
3.偏爱体现在集体活动中
学校集体活动最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寻找机会,多让学困生参加集体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当他们参加比赛和各种集体活动时,老师也应尽量亲自去观看,给他们助威,让他们知道老师会随时为他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喝彩,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心和他们是联系在一起的,激励他们树立拼搏进取精神,养成吃苦耐劳品质。
总之,一名好老师会把对学生的爱当成是连接师生心灵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一把钥匙,用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用爱赢得学生的信赖,用爱取得学生的尊敬,使学生乐于接受你,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二、老师对学生的仁爱不能是“变质的爱”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在中小学做了一项关于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研究者对120位老师提问:“您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做了肯定的回答。当问到这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的爱了吗?”却只有10%的人回答:“体会到了。”那么绝大多数学生为什么体会不到师爱?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老师本身。我们有时对学生爱的方式不当,或者我们还不善于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没有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的爱。
师爱其实是一项要求极高的修养,是一种艺术,寻求恰当的方式给予学生关爱,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
1.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爱
有些教师抱着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品行不够好的学生,一味的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方式,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乎是“爱之深”,但实际上却是“恨之切”,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会产生越批评,越惩罚,越是偏要跟老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学生;不能只使用惩罚的方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要学会变换角度看待问题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听自己的;也不能只对学生说“这样不对”,要告诉他们怎样做才对。
2.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行对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影响,或促其进步,或促其落后,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认识问题。认为老师喜欢自己的学生,学习时就积极主动,有进步;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学生,学习时就没有兴趣,学习成绩自然就会落后。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喜欢每一个学生的。其实,教师都爱自己的学生,不仅心里有爱,还要用不同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明白。一声及时的问候、一个微笑的面容、一句真诚的肯定等等。这些来自老师的行为定然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地自信和鼓励。
三、敬业为先,奉献始终
爱岗敬业作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突出表现在忠于职守,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教师要立足本职工作,做到敬业奉献,需具备两个条件:责任心和业务能力。首先,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其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责任心两个方面。在当前形势下,面对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教师对学生关注的方向已不是停留在较为单一的学习态度、知识量掌握的深度方面,而是转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摒弃忽视个性学习的应试教育。其次,过硬的业务能力为我们从事每一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一个老师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怎么能够很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呢?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而过硬的业务水平的形成,不仅来自刻苦钻研的精神,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具体说,教师的继续学习、更新知识和把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对敬业精神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
敬业是奉献的基础,奉献是敬业的升华。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特别需要有敬业奉献精神,发扬敬业奉献精神也是教师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必由之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用一句话道出了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的实质。人们常用“蜡烛精神”来比喻教师的奉献精神,这也是对教师职业的无尚赞颂。只有富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竭尽全力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尽心尽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步入更加美好的人生境界。由此,珍惜教师职业,热爱教师职业,立足教师职业,在这一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智,是教师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和提高的最佳途径,更是做一名新时期合格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就必须以仁爱为本,以敬业为先。仁爱是前提和基础,敬业是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培育出更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王昌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