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部分章节看老子的哲学与智慧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老子,哲学,道德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14:30
摘要:《老子》一书作为一本道家的哲理书,其概括了老子思想,同时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通过读《老子》我们可以接触其自然无为的思想,同时可以深入了解朴素辩证法。《老子》一书乃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其中的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关键词:老子;哲学;境界;智慧
一、《老子》成书传说及其背景
老子处在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时代。老子身为周朝官吏,久居周国。看到周王室日益倾颓衰败,一时间无可修复,遂欲去周隐去。
老子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称:“道家者流,盖出自史官,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道教始祖”。
关于《老子》一书成书的传说更增加老子神秘色彩。传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远眺日出东方,紫气浩荡八千里,见老子骑青牛而至,于是便拜老子为师,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昼行夜宿,几日来将军山下,此处祥云缭绕四季如春。老子抬头,只见一巨石十分奇异,如有人形,豹头环眼,浩然正气,不仅叹道:“道可道,非常道…”洋洋洒洒五千言,由尹喜记录,遂成《道德经》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对于《老子》一书,无论是老子随兴而作,还是其数日思索过后而出,其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当今的我们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智慧
(一)“道”为万物本源及依据
对于“道”,这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也是万物所以存在的根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都与道相关,可究竟何为“道”?道是理,是路,是德,是享,是“无”和“有”又是万物的规律,自然信息的全息。对人性要求来说必须悟道,为道,方可达自由王国之境界,否则人的本能中的负面因素便会膨胀,导致产生悲哀。
与此同时,《老子》中侧重“始源”义的“道”。主要以“先”“始”“母”为标志词。例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从《老子》整体来看,“道”就意味着“始源”意味着“根”,因此才能有“生一,生二,生三,以至生万物”。
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道”是虚无缥缈的玄妙无比的存在,既是孕育天地的根源,又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道”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限的,不可言说,不可认知,但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即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道大可以充斥整个宇宙,小到可以存在于每一粒埃尘之中。自然界的沧海桑田,嬗变,国家社会治乱兴衰交替,无一不是它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自然而然,不留任何痕迹即所谓的:“道法自然”。
“道”的提出宣告了道家的基本思想,它的智慧也是“哲学突破时代的开始”。它的价值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退,进,攻,守,反正的哲学智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三十六章;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这些是老子的思想结晶,而此种思考方式也是老子最为重要的特点,语言形式上用大多数的“对反概念”,最后再以看似不符合逻辑却发人深思的话具体阐释,让人不得不为之慨叹。
从其众多对反概念的出现,足可见《老子》一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辩证思想。在他的眼中,一切均有其对立性。无长焉有短,无高焉存下,无难何显易?因为只有难的存在,方可见易的可贵。也只有长的存在方可见短的特征。矛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老子哲学智慧和思想,也是一种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老子看来,对立统一主要表现为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生相克,并决定着事物双方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发展。“反者,道之动”。任何一个事物都有随时改变性质的契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事物间内部的平衡都是暂时的,都可能被随时打破,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走向反面,此种转化是有其特定的规律的,而非突变的。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所重视的层面与常人不同。老子这些思想基于他对现实的不满。认为有的统治者道德低下劣行众多,乃是社会动乱之根源所在。“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是以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为应对此种局面,老子想出自白守黑,以柔克刚等策略方针。他认为柔弱卑下的一方往往拥有着更为强大的力量。水的例子最为典型: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一切表面上刚强的东西都孕育着衰败死亡的风险。而这些也便形成了老子独特的哲学思想,辩证法和对立统一的哲学智慧。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面对现实的打击,老子倾向于放任自流。在他看来,越发展社会越退步,倒不如完全停止一切措施的施用,让其自然而然,终能达到无不为的理想效果。
对于“无为”则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耳不宰”,是完全符合“自然”精神的举措。而这里的“自然”非大自然,而是一种归根守静的状态或境界,一切的伪饰,一切牵强全部去除,留下自身本性,不去强加给它任何东西。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不刻意地表现出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因为一旦天地拥有仁义之心,便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事,圣人也一样。老子看来这些实属不应该。如同在大自然中人不可以打破自然平衡,一旦打破,便会引起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老子的这些观点,把其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表现得十分充分。
三、《老子》一书对后世的影响
综其所述,《老子》一书古往今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绝非偶然。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老子博深的智慧。它关于历史现实生活中“成败存亡祸福”的洞见和哲理分析在古代思维的演进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指出了事物之度,提出了辩证法思想,真正反映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这在我国思想史上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老子》留给后世的绝不仅仅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语言,而是其深刻的思想内蕴。其思想中物极必反相互转化的道理为人们所深记。失意彷徨中不会绝望,一帆风顺时不会忘形。我们这代人都在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老子的思想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从《老子》一书,结合当下,我们应该深深汲取老子思想精华部分来指引我们的生活。失意不绝望,顺利不忘形,谨记老子的教导,谨记其智慧。
参考文献:
[1]班固 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1732页 1962年版
[2]殷冕 老子为道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3]黄朴民 老子解读 中共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赵立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