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探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地理教学,高中,风土人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12:21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本文分析了地理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开展课堂活动。
关键词:地理活动;高中地理;教学作用;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主要由“标准”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按照这个内容标准编写的新教材,“活动”内容占了一定的篇幅。
一、地理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把书本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地理活动由理论教学转化为学生实践探索,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有着好奇心强的一面,地理活动的直观性和多样性特点正好与之契合,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来激起学习热情。现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相应地增加了活动的比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紧密联系生活和时代,活动形式灵活多变,包括绘图填表、阅读思考、调查研究、专题讨论等。教师可以围绕这些活动开展教学,教师耐心的讲解指导加上学生潜意识中的喜爱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作为个人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基础要素。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决定了其能否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地理活动中的社会考察和野外调查,诸如野外辨别时间和方向、观察某一区域气候地形和风土人情等,都让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这种锻炼借助于有趣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形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欢。另外,地理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内容,例如绘制图表、罗盘定向、解读地图、使用地理器材等也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有效地改善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问题。
3.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所谓地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地理问题时选择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合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深化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增强地理学习的能力。地理活动在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上的显著特点让其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地理活动中的调查研究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调查某一地区的环境状况,给予学生必要的材料和方法指导。学生经历过这样一次调查后,对于整个流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多,逐渐形成习惯稳定的思维方式。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就可以很熟练地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结合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地理活动还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活动中教师很少直接给出问题答案,除了一定的辅导之外,一切问题都要依靠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分析解决。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亲自实践验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开展课堂活动
1.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让教师完全照搬教材的内容讲解,教材并不是教学的依据,只是教学的资料,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标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或重组,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可舍弃的活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多,而课时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标的前提下大胆取舍,精心设计,准确把握课堂的进度、活动的密度,让学生张弛有度。如人教版必修Ⅱ第一单元第二节第9页和11页各有一个活动,如果全部开展,时间肯定不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重点开展“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这一活动。因为这是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同时也给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带来很大影响,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养成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习惯。而P11的活动在阅读材料中均有体现,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再让学生分析探讨;可替换的活动。人文地理中有些活动选择的案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过遥远,因此如果有合适的本地案例可以取代的话不妨替换一下,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活动结果如何评价。在新教材推行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活动的处理过于死板,不管活动如何开展,教师总会硬性地把学生的思维与教参中给出的活动参考答案进行对接,并把这一标准答案作为活动最终的结束语。那么活动到底要不要结论,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如何对学生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呢?我认为活动可以有结论,但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结论;重点不是结论,而是学生达成结论时的体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如人教版必修Ⅰ第70页活动的第二题:“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缺水,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日益严重。对于这一问题,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基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的对策。请搜集资料谈谈你们的看法”。这类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哪些相关方面收集资料,如何提取资料的有用性,同时把查得的资料在课堂上说明、讲解,并能根据自己的材料以及对课本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这样理解的原因。这类活动中学生是否做出了与参考答案一致的结论已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应用资料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这类活动目标应该忽略知识层面的目标,更加侧重过程与方法,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如何灵活高效地开展活动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愿每位老师都能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抓住机遇,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玮.新地理课程中的活动以及教学实施[J].地理教学,2010(6):11.
[2]程春旺.对新高中教材中“活动”的认识[J].地理教学,2011(2):25.
[3]吴淑华.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价值分析和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凌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