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意象,走进诗歌——高中语文诗歌的意象教学探析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角度。本文对现时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问题提出几点策略。正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讨:从吟诵诗歌,捕捉意象;到创设意境,描述意象;再者是依据意象分析情感;最后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歌魅力。希望通过这些环节能有效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解读能力。

  关键词:教学;诗歌;意象;意境

  一、诗歌的意象与教学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形象地说,它是诗歌的外在表现,是诗歌的躯体。所说的意境,是诗歌中所体现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可以说是意象的升华,是诗歌的内在灵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1]在诗歌鉴赏中,首先应注重意象的选择,其次要强调意境的体悟,进而深入了解诗歌所蕴含的价值。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是阅读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意象的角度引导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品读诗歌的视觉,由表及里地感受诗歌意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从意象解读诗意

  (一)吟诵诗歌,捕捉意象

  朗读是学习各种文体都需要的教学手段,在诗词教学中尤为突出。朗读表面上看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质上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程度都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过程中,在了解了相关知识背景后,可以马上让学生诵读诗文。通过诵读初步感知内容,进入到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去体会品味,品读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现的情感。例如我在执教杨炯《从军行》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诵读诗歌,并找出诗中能够能够体现军事紧急的意象。学生很快提炼出“烽火”、“铁骑”、“龙城”等,点出这些意象本身就点染了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同时能够指出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一句环境描写展现了军情的紧急场面。“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几经诵读,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清秀书生驰骋沙场的英姿,在浓浓烟火中冲锋陷阵用刀剑书写着他早已按捺不住的爱国豪情。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的吟诵进而捕捉意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发情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描述意象

  意象是作者根据外部世界的客观特征进行改造,“因心造境”而得的景象。它在创造过程中可以说是十分细腻逼真的,但由于文体特征的需要,表达文字的制约,它又必须是简约的、概括的。即使篇章允许,作者也不可能把意象完全表达出来,意象的简约与概括给读者的想象和描写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元曲鉴赏辞典》中引用了霍松林先生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鉴赏,这堪称运用联想再现情境的精彩一例:“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还在天涯漂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道哪里是他的归宿。哦!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没有乌鸦的栖息,又到黄昏的时候了!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出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也很想回家,却怎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道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漂泊,漂泊……”[2]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一文中写到:“如果说艺术创作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3]名家所作鉴赏文字常常运用这种“还原”手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散文描述、音频烘托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象中,品味深蕴其中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文学作品能够深深打动读者,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而诗歌尤其如此。诗歌的情绪,往往是通过基本单位——意象表现出来。因而把握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涵义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先要求学生逐一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层林、湘江、百舸、雄鹰等,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湘江秋色图情境再现,然后提问: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在这些景物上面寄寓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通过对意象的赏析,就不难看出一代伟人对中国命运深沉的思考,学生对诗歌的内涵和意蕴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学生须对意象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一般说来,意象的象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独创的出现于某一场合的象征形象,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李白诗中的大鹏、险峰等,这些意象都有比喻的特征,学生易于理解。另一类是含有历史文化积淀并为社会所普遍接受象征形象,如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鸿雁芳草象征离情别绪,凭栏登高象征凭吊怀古、思乡怀人……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是难以体会其中表达的某种深层含义的。[4]

  在高中诗歌鉴赏中也不能忽视了学生对意象的独特理解,尤其是当学生有自我理解时,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从学生的理解出来,结合意象的内在意蕴来进行对比、交流。当然也要注意避免出现模式化、套作化的现象。

  (四)立足意象,进入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自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3]

  诗歌赏析要走进意境,必须立足于意象,如他所列之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意象就是落花、乱红、秋千,感知了这些意象,我们才能进入有我之境,能以我观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凄凉。再看他说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意象就是菊、东篱、南山、寒波、白鸟。除此之外,可将诗句中动词找出来,在情境的想象中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效果。

  三、结语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面对诗歌,我们的教学不能走入功利化的甬道,这条道路走不出诗歌的广阔前景,走不出学生生命的诗意。本文根据诗歌教学本身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够吹动诗歌鉴赏神秘的面纱,帮助学生体会到诗歌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快乐地走近诗歌、走进诗歌。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贺新辉.元曲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袁行霈.中国诗歌的艺术研究(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张美杰.意象:解读古诗词的钥匙[J].语文教学之友,2002(9).

  王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