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型教学法和i+1 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英语,课堂活动,外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09:35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为例,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和克拉申的i+1理论,分析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增加可理解性输入,从而促进二语学习。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i+1理论;初中英语;二语学习
一、引言
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授,还要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目标、内容三方面给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这就要求以任务型教学法编写的教材Go forit的使用者们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也出现了教师以什么样的难度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输入才能促进语言发展,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任务型教学法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师和语言环境尤为重要的,但教学方法却是重中之重。”(张正东,2003)“任务型教学”具有结构性,教学目标设定、信息输入方式、任务内容、师生关系、课堂环境是主要因素。TBLT强调学生之间如何沟通;课堂活动以设计任务为中心,并对任务的完成进行评估。任务设计简单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反之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二语教学。Skehan(1998)指出:意义是首要的;学习者不只是重复语言;而要与真实的生活相连;以完成任务为主;并看任务是否有结果。设计任务要满足以下几点:
1、真实性:设计任务要符合生活情境,适应学生的水平,任务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会很有效的应用到生活中。
2、形式/功能:教师的正确引导,既能通过任务传授语言形式,又让学生在任务实施中掌握语言交际功能。
3、连贯性:教师对任务的导入和任务实施的连贯。教师应注重任务与方法的结合,以一个主任务为中心,其他各分任务围绕其进行,使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主任务相衔接。
4、可操作性:任务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避免繁杂,同时反映教学要求。
5、实用性:任务设计不能追求形式,要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把小环境的语言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大情境下。
6、趣味性:任务的设计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带着好奇完成任务,才会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魏永红,2004)。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家庭生活、文化、饮食、健康、兴趣、天气、旅游、环境、人物等话题。这些为任务型教学提出要求,即教师在实施任务时要根据不同的话题设计不同任务,克拉申提出以下要求:
1,任务内容须与教材相关,同时富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并与生活相关。
2,任务的设计应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注重分工合作。
3,任务实施的时间不能超过课时的1/3,任务过多影响学习,反之限制了教学法的有效性。教师在实施任务时,既使学生参与任务,又要发现学生的优势,建立学生对语言的兴趣(陈华英,2012)。
四、克拉申的i+1假说
克拉申的i+1理论是指在学生现有的基础i上,当教师的输入略高于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即i+1时,才会让学习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语言的意义和对信息的处理上,才会产生二语习得。二语教授者不需刻意的提供这种可理解性输入,而当学习者有足够的知识量时就在课堂上不自觉的提供了这种输入。
输入假说的特点也包括趣味性和相关性,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结合i+1理论,既能传授新的语言知识,又能合理地调动课堂氛围。同时语言的输入要同生活息息相关,这也照应了任务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原则。
同时,i+1理论也有其特点,如可理解性输入必须具有可理解性,即学生能用现有的水平理解教师的输入。克拉申的i+1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学生现有的知识量的要求,也就是对i的要求,学生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听和读的输入。
五、克拉申的i+1理论与国家新英语课程标准
国家对英语课程的标准规定,学生从3年级接受英语教育。学生到6年级时达到二级标准,9年级为五级标准。所以说9年级学生的水平应实现从二级到五级的提升。《标准》规定,基础阶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这包括语言技能和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因为i+1要求学生有大量的听和读的输入,而《标准》要求学生从4万词汇的课外阅读量达到五级15万词以上,这样学生才能听懂教师的可理解性输入,才能使课堂接近习得的语言环境。
六、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Vygotsky认为:语言的社会性,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重要作用。(岳守国,2002:365)。以我省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为例分析在任务的实施如何促进二语学习的。
如初中英语八年级六单元“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语法点是“be going to do”,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将来时态和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I am going to be a computer programmer.”和“-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I a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教学话题以“长大后想成为什么?实现它应怎样做?”。任务的设计以不同职业为中心,从让学生认识职业开始,然后用所学的句型来完成任务,回答相关问题以及自己如何努力。
下面是任务的实施:
任务一:通过多媒体认识不同的职业,让学生回忆并回答教师问题,然后将学生分组;
任务二:小组A和B进行PK,一组提问,另一组用所学单词回答,然后角色互换;
任务三:(说)让学生用所学句型互相讨论;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And why?
-I am going to be a pilot/a cook/a doctor…Because…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 am going to study math.
然后让小组成员互相提问,并且鼓励志愿者展示。这个任务以“说”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任务四:(听)学生齐声读单词,听磁带并完成匹配和填空任务,让学生复述所听内容,此听力材料的难度应符合i+1输入理论的要求。任务五:(读)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完成挖空任务进行检验,接着进行精读练习,学生讨论细节,以面试的形式来评价,包括表现、发音、所提问题和相应的答案。此阶段属于汇报阶段,它强调语言形式和准确性,还可证实前期活动是否有效(Willis,1996)。
任务六:(写)完成相应主题的写作任务。
七、结语
本文以任务型教学法和克拉申的i+1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初中英语任务设计以及任务实施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听、读、说、写材料要符合克拉申i+1理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下学习语言,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并在交际中熟练使用。教师要把握时间比和任务量,材料的难度和可理解性的输入量,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二语学习。同时,也应该注意不同的学生会限制任务的实施,从而影响课堂秩序以及不同学生语言知识的吸收,所以教师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下要能做出调节,顾全大局的同时能照应个别,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二语学习。
参考文献:
[1] Skehan.P(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WillisD.A.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115-139.
[3]陈华英.谈谈任务型教学[N].湛江日报,2012.2.27.A07.
[4]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4-162.
[6]岳守国.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摘要、理据及应用[J].外语教学和研究,2002(5)]张正东,黄泰诠.教学法双语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白建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