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反思

  摘要: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追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又是推进数学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其策略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文章从改变教学理念、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反思,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思路

  在推进有效教学的背景下,广大数学教师都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教师如何真正转变教学方式,从一名教书匠向一名知识型、教研型专业教师转变。笔者从教师角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有些许体会和经验,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

  一、不断转变和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执笔考试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考察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活性,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考查。另外许多试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也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二、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一)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有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教师用适时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足之处教师及时给与纠正。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二)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解题方法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实数》第一课时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发现知识冲突,从而产生无理数的概念。无理数如何在数轴上找到准确的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借助园、正方形通过数形结合准确找到无理数的点,真正体会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一)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

  (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例1、解不等式5(1+x)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三)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

  (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

  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为主线,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将是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佘赤求.数学创新的策略与技巧【J】.21世纪中国优秀教育论文精品文库,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10).

  蔡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