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困境

  摘要:从现阶段的幼儿教育发展现状来看,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是幼教领域必不可少的师资力量。但由于该类教师非专业的背景,其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境,成为他们幼教工作中的主要障碍。本文从这类教师自身因素出发,来探讨其在专业发展中的困境,以期能够为相应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指在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之前未经过中、大专或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正规学习,其本专业为学前教育以外的其他任何专业,且经国家相关部门认定获得幼儿教师执教资格的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师资短缺,跨专业招聘幼儿教师已经成为解决师资急缺的权宜之计,并且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也为非专业人才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管力度不够,偏远地区师资短缺等原因,大部分民办幼儿园以及偏远地区的民办、公办幼儿园中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也占有重要比例。所以,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占有一定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在肯定这类教师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所贡献的力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这类教师在非专业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困境。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意识的淡薄

  专业理念与师德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师德是幼儿教师的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严守师德,身正为范。

  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由于非专业背景的特殊性,上岗前未经过系统和专业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他们在专业发展中存在方方面面的困境,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未接受正规的职前培养,严重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专业理念与师德的理论来源,尽管不少非专业幼儿教师从教多年,在专业技能上已经驾熟就轻,但是在理论知识上仍旧是一头雾水,甚至有些教师对理论学习持有排斥情绪。由于在上岗前没有受到专业氛围的感染,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其缺乏教育意识。主要表现在:首先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幼教事业有一个宏观的正确的认识与认同。由于其自身特性,这类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幼儿身心幼稚,幼儿教师不仅要承担教育任务,还要承担保育任务。不仅要负责幼儿的学习,还要负责幼儿的生活。幼儿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所无法比拟的。但大部分非幼教专业的幼儿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认知能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经过广博的幼儿教育知识的洗礼,不具备丰富的幼儿知识结构,不能科学认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同时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不认为幼教事业具有专业性、独特性、科学性。也并不看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甚至把自己工作性质定性于服务行业,否定自己工作的社会地位,以为工作简单,只要照看好幼儿即可。其次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很难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师幼观以及保育观。幼儿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幼儿教师所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且还是没有自理能力和自卫能力的相对柔弱的幼儿。而对于非专业幼儿教师来说,他们恰恰来自于学前教育专业以外的社会其他行业,他们无法深刻理解和体会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儿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对待幼儿以及对待幼儿保育的态度与行为不够科学和合理。

  二、专业知识的缺乏

  幼儿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幼儿发展知识和保育教育知识是被幼儿教育实践证明是真实准确的、可以指导解决幼儿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理论性”知识。这些理论性知识只有被幼儿教师真正理解、掌握并能恰当、灵活地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时,才能成为幼儿教师“自己的”知识。

  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具有其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特性,所以专业知识严重缺乏,不利于其专业知识的主动建构。对于非专业幼儿教师来说,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进行主动建构过程中,对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不能充分的理解吸纳,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实践进行反思。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具体表现在:首先,对幼儿发展知识的缺乏。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的发展为其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准备了必要条件,不同于以传授系统的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校教育,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所以对幼儿正确的认识、对其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关键。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来自于社会的其他专业,无法科学的理解和重视幼儿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能很好掌握幼儿言语、认知、社会性等的发展过程和教育要点,在实践中不能利用幼儿特点进行教学,缺乏专业的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无法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来进行一日活动。这部分幼儿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的困境远远大于专业幼儿教师。其次,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的缺乏。幼儿园具有保教结合的特性,幼儿园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育和教育好幼儿,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胜任保育教育工作。幼儿园教师的保教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保教知识的基础上的。如果在职前未经过全面科学的保教知识的学习,保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尽管保教知识不等于保教能力,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但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由于知识的缺乏从而对保教实践缺乏自觉性,无法将教学实践真正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师缺乏与幼儿的互动,不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分析问题,思路狭窄,阻碍幼儿身心发展。有的教师甚至灌输一些超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引起小学化倾向,严重违反了保教结合的原则。

  三、专业能力的不足

  专业能力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幼儿发展。幼儿园的保教能力凸显幼儿园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特点以及环境和生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是幼儿园教师经过系统的职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与培训后,明确了基本职业规范、师德要求和专业理念并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后转化为实践智慧的过程。

  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虽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但未经过系统的职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一个人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当了一辈子幼儿教师也并不意味着专业性都得到了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虽与时间有关,但不等于时间的自然延续,最终应体现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形成。多数非专业幼儿教师可以随着时间的积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拥有弹、唱、说、跳、画、编等多方面专业技能,但是这些非专业幼儿教师大多数无法形成专业能力,他们之间大多数人存在着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不同步的现象,现实中还有些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虽然未经过系统的职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通过后期的学习具备了较丰富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把科学的原理知识运用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不能用这些解决实际问题。具体的说非专业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体现在:首先,非专业幼儿教师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不足。非专业幼儿教师缺乏广义的环境观和资源的意识,以及挖掘与综合利用身边资源的能力,其往往注意自身行为的教育作用,不懂得如何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沟通与合作能力不足。沟通与合作是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幼儿教育阶段尤其重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沟通与合作能力,善于与幼儿、与同事、与幼儿家长乃至与社区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由于自身非专业的局限性,其师幼的沟通与互动的质量不高,与同事难以充分合作,对家长资源的利用较多,与家长往往沟通不畅。最后,反思与发展能力不足。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但大多数非专业幼儿教师对反思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反思交流是宣泄情绪、排解不快、调整心态的手段,缺少批判性,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合理规划方向,缺乏不断强化自身的研究和反思意识,无法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提升教育实践能力,严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

  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是幼教师资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能顺利通过考核,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参与到幼教工作当中,影响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但由于自身非专业的背景,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的困境。只有非幼教专业幼儿教师走出困境,才能使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马蓉.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

  [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冯晓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李响 赵慧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