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网络舆情,微信,博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8 15:01
摘要: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焦点”、“热点”问题或者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意见与言论。网络舆情下如何提高应对的能力,成为高校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提出对大学生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措施,对于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应对能力
舆情,简而言之就是舆论情况,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人们围绕某一事件而表现出的态度、意见、情绪和行为倾向等的总和。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表达看法、交流意见的舆论传播方式。网络上大量信息的传播并不受相关部门的审批,而个人隐私、言论自由与社会传播控制之间难以把握的平衡,也加大了网络控制的难度。BBS、博客、论坛、微信等网上的公共场所成为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的网络平台,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月3日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而网民中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约占33.2%,其中尤以大学生居多。高校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传播网络舆情和接受网络舆论的生力军之一。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但交际面狭窄,与人沟通能力不足,在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倾吐和自我展示的空间,网络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自由表达的需求。网络的多元性也随之而来,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公众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持有的不同看法和态度,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群体性被无限放大。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送功能让用户可以在数秒内链接并浏览所需要的网页,同时也能够快速地发布信息。网络的即时性使网络信息在传播中产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蝴蝶效应。
网络技术的漏洞,推动了舆情的隐匿性与破坏性。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这种身份上的隐匿,又使社会对个体道德的约束缺失,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道德主体性模糊,责任意识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而舆情空间监管的缺乏,让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煽动性的言论也甚嚣尘上,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高校对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在网络舆论监督下,学校要获得长期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比以前付出更多的努力,“居安思危”,提高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能力。
1.加强网络舆情防范意识,建立相对应的体制机制
高校中存在许多教师员工及学生的危机意识不强,危机意识淡薄,对事件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没有清醒的认知,这样不仅延缓了事情的解决,甚至导致突发事件升级。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师生的危机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确立师生共同应对机制,才能确保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解决。
为了使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与事后恢复秩序做到连贯、系统而有效,应建立预防、处置、恢复“三位一体”的应对工程体系。特别是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对网络舆情有较高的敏感性,从中捕捉到事件的苗头;事发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反应快,行动迅速,并讲究处置策略;事后要从中汲取教训,对问题进行反思,为今后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总结经验,建立完善的制度与科学的机制。
2.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设置网络舆情分级监测,主要包括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监测两部分。常规监测主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同时,培养一批以学生为主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利用其独特身份,在网络互动交流中针对学生关注的话题主动发表意见,回击偏激观点,解释说明国家、学校的有关政策与规定,引导大家进行理性的网上讨论,从而消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完成对校园舆情的控制和引领。
突发事件监测主要针对校园突发群体性事件时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主要包括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重点加强监测力度,大范围收集舆论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快速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做到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公开透明,避免青年学生由于好奇心驱动,让不正确的网络信息占据了他们的第一印象,产生首因效应,从而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不稳定舆情效应。开放舆论通道,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同时利用网络评论员澄清事实经过,消除谣言误会,平复学生非理性情绪,引导学生积极正面地看待突发事件,让一些不满的、质疑的声音和谣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平复,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3.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感觉在网络发表言论可以随心所欲,不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律的宣传,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不仅需承担道德和社会责任,还包括法律责任。利用网站、课堂、学校广播等多个途径进行正面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道德责任意识和慎独意识,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
另一方面,在技术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2]董希琳,付丽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讨[J].现代情报,2012(5):17-20.
[3]涂秀珍,娄东生.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9-103.
[4]李霓虹,方坤烁,张理光,吴佩勋,张瑾.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立体体系[J].琼州学院学报,2009,(6):23-25.
[5]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J].情报杂志,2010(12):1-4.
张明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