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健康,幼儿教育,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7 15:5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然而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愈突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则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好的营养。但幼儿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即无形渗透法,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无形渗透;心理氛围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规范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之一:在某大学附属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一不小心,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调皮捣蛋,真讨厌!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等老师视线转移时,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实例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跑,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对小女孩说:“哎呀,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呢?”小男孩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来,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整理好衣服后,说:“让老师看看,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受到责备惊慌失措,一个得到安慰破涕为笑。可想而知,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之中,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二、教师的关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而至于夭折。”这里所说“营养”尤其是“心理需要适当的营养”,显然是指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的。而教师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三、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笔者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而且如果让幼儿园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使其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
其实,小静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关爱环境下,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照顾他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带小”活动:让大班里的孩子当一回“小保姆”、“小老师”照顾小班幼儿。具体任务有三个:第一,当“小保姆”,照顾小班幼儿吃饭,哄他们睡午觉。第二,当“小老师”,指导一名小班幼儿共同完成一幅图画。第三,进行一个合作性游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刻意给静静物色了一个长得可爱又听话的小弟弟,静静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弟弟,小弟弟也听静静的话,两人俨然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活动结束了,评出了表现最好的前三名,静静得了第一名。我毫不吝惜地赞美了获奖者一番,特别表扬了静静,让其他小朋友以她为榜样。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再也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快乐,反而常常主动向我提起弟弟是多么的可爱,她又是如何逗弟弟开心的。这一实例充分说明,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营造健康温馨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而这又建立在教师无条件爱孩子的基础上。无论孩子美抑或丑,也无论聪明抑或愚钝,我们都应该无条件的平等对待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其次,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有了前面营造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我们就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尽管这种渗透是无形的、自然而然的,但大致上还是分为三类:情感教育,行为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
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重要的基石。但幼儿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需要有正确的对策和方法,即无形渗透法,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2,16:178-179.
[2]穆桂琴.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上),2012,07:89.
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