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课堂上的教学想让孩子们有实实在在的感悟,那么就应当创设多样化、活动化、开放性和参与性强的情境,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去实现他们思维的自由放飞。然而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首要目标。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全方面、有质量、有层次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才能培养出有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由创新

  现在,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新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根本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很多学生头脑里只有老师“灌输”的知识,离开了老师,根本就不会学习,这种情况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上的教学想让孩子们有实实在在的感悟,那么就应当创设多样化、活动化、开放性和参与性强的情境,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去实现他们思维的自由放飞。然而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首要目标。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全方面、有质量、有层次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才能培养出有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造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要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让学生觉得环境是宽松的、空间是充足的。这样的师生关系会让使课堂是愉悦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他们会感觉无拘无束,于是就有了很强的参与的欲望、释放激情。

  二、提供自主的空间

  课堂中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自己去发现,去感悟。给他们表现机会,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先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学具去摆拼,之后再去小组摆拼,在他们不同摆法的基础上,再去互相合作,这样就发挥了他们共同的优势和特点。学生参与是积极主动的,整个过程也都是自主学习,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采用多方位的评价

  数学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评价有多种手段和形式,但更为主要的应是过程评价。而且评价结果也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才能发挥激励作用。评价也要关注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同时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时调整和改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孩子们的预习,可以分三种:首先是上课前对课本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其次做一做练习;最后是对自己的看完课本后简单的总结,能够找出自己的收获或不足。教师要坚持督促检查。同时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

  2.培养学生思考习惯

  学习的核心是思考。孩子们在学习时遇到问题首先就要思考。学生思想能力的高低决定学习的好坏。作为教师要运用教学的活动去教学生怎样具体问题去具体分析.能够学会从个例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在不同的课型、题型中,发展孩子们多方位的思维。

  3.培养学生复习习惯

  孩子们的复习,也可以分三种。第一是先进行了复习,然后去完成作业;第二是先完成作业,时间宽裕时再去复习;第三是自己安排时间复习,再整理归纳,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了成功,才会进一步的去主动探究学习。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那么,怎样使孩子们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呢?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的主体是孩子们,要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知识,并且能熟练地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就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们多动手、多动口、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再让学生把感知和思维相结合,这样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如:在教学分数的连乘这样的应用题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a、先读题,让学生看例题获取信息。b、通过获得的信息自己画出线段图并且写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式。c、再用等量关系式列出算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步一步引导,教师再做适当点拨,再利用“思考—问题—点拨—解答”这种形式,孩子们的思维状态始终是积极的,既能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让给学生,既孩子们掌握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新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以及收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活动,发展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孩子们愉快的实际操作不但能丰富感性的知识,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应用能力。比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如下的设计:a、让孩子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接,拼成平行四边形,再说出计算面积的方法。b、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和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让孩子们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底与高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是怎样的关系。c、再从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再得出的结论。再归结三角形面积公式。孩子们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及理解再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县从中体会到了快乐。

  (3)组织小组学习

  学习不仅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本中的例题进行转换,变成具有启发性而且是由浅入深的问题,再让孩子们去讨论交流。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先让孩子们先观察书中情景图,然后再提出:a、从情景图上看,让学生说出分数的大小?b、比较大小的分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或特点?c、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规律?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学习,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孩子们较深入的理解了所学知识,同时也养成喜欢钻研的好习惯,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及概括还有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

  (4)自测自评

  在每节课最后,都让孩子们自测自评,让孩子们对自主学习进行反思,既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心情的愉悦,又让孩子们感受到还需要努力。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自测自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有的说“我学会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等等经常这样进行自测自评,学生就会在每节课学习中懂得了自己的得与失,也会明了自己学习的目标,不仅能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让孩子们主动的去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及使用性,让孩子们去发现、去喜欢,并把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能够积极主动去参与,才级主动获得知识,才能去解决问题。只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发展。

  侯艳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