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之我见

  摘要: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有效发挥,对学生的提问,更大程度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潜力,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获知,是关键性的一步。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数学提问策略;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对数学有关信息去梳理,去归纳,去总结,把数学知识梳理成一条知识链,需要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能够较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激发起学生较强烈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取数学知识的整个历程,较好地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自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经常性反思,有如下认识与做法: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兴趣激发,需要教师着力激发起学生思维浪花,用提问方式给学生搭建发现数学问题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具体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朝着具体的学习目标去探究数学问题,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问题思考习惯。因此,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有效提出问题,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具体数学知识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形式,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认真学习,较好地展现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归纳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1.提问次数过多。部分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出现以问题占据整个课堂,让学生完全处在“一问一答”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模式中。造成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去思考数学中问题,往往为了在教师的眼前去表现自己,不加思索就举手回答,这完全是处于应付数学教师的提问;特别是数学教师一贯以“这个回答对不对?”“是不是?”“是正确的吗?”等这些口吻,对学生思维启发,没有任何帮助。

  2.提问模糊不清。有些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把握住数学问题的关键,所提出问题没有较好包含数学知识,没有能够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对数学教师提出问题,不知道从何去回答。比如教师常用“为什么?”直接提出问题,但没有给学生指明是哪个数学知识点方面的为什么,还是某个数学问题下的为什么。这种模糊的提问,让学生感觉到不知所云。也有数学教师在言语上运用数学语言不够严密,口水话多,或者用词不够严谨,造成学生对数学定义、规律等理解易于模糊。

  3.提问目标不清。一节课中所要解决数学问题,应该是学生急于解决的数学知识点,个别数学教师在数学问题提出时,没有较好抓住这节课学生学习重点与难点,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由于数学教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让学生浪费了宝贵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

  4.提问面向优生。个别数学教师对优生尤其看重,对待差生置之不管,在提问时只针对班上少量的优生,造成了全班大多数学生不能领会数学教师的提问,无事可做,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与新课程下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新理念,是相违背的。

  5.注重标准答案。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会用自己的话语去回答问题,但有个别数学教师只求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所表述的问题答案与之不一样,为了课堂时间,就不再让学生继续回答,让其坐下;也有数学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多数学生正在认真去思考,一位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立即让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思考,多数学生还没有搞明白是怎么回事,此时,就需要数学教师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去分析、去理解。

  三、抓住提出问题的切入点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对学生提出问题,但是给学生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在什么时候去提出问题,这是许多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

  1.课前的提出问题

  当每节课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导入,揭示新课的时候,要利用数学问题去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注意力高度集中,发现问题,产生急于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形成学习动机。

  课前的提问,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生所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学生具备数学方面的基本技能情况,认真解读好学生的学情,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这样把握住了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量体裁衣”。同时,课前预设的数学问题,也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出发点,学生通过问题激趣,有效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特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设置具有趣味性、融入数学知识的问题,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平台。

  2.数学活动中提问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数学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解决了问题,学习的目的就达成。因此,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去选择问题的切入点,不能放过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问题的指向明确;同时,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既要让优等生有味道去“咀嚼”,也要让中等生或差生有激情去学习思考。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自主去学习,可以合作探究去学习,可以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3.学习结束时提问

  学生学习结束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数学知识的概括、梳理成一条知识链,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角度,给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去提出问题。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较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提问让学生养成敢说、敢想、敢问的学习习惯,较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出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潘新和,人民教育出版社

  唐晓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