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摘要:《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将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任何设计完美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等都要借助于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效的师幼互动才能生成有效的教育因素,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如何加强积极的、有效的师幼互动,笔者做出了以下的探讨。

  关键词:师幼互动;有效;全面发展

  “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根据活动需要和幼儿实际,向幼儿(个人或群体)主动发起的有价值的互动,幼儿(个人或群体)向教师回应的有价值的互动。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师角色行为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它标识着外显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同时反映了内隐的教师角色意识、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师幼互动属于教育过程的核心部分,它体现了教育的随机性,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机智。任何设计完美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等都要借助于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师应将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微观行为联系起来,找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改变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从而促进师幼积极、有效地互动。

  一、关注幼儿需要,激发幼儿积极互动

  教师是幼儿心声的倾听者。作为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关注幼儿,倾听他们的语言,观察他们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分析他们的心智发展,找出他们当时所遇到的问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教师的留心观察、倾听、寻找孩子们的关注热点,才能真正发现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积极的互动才能使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了解幼儿年龄特点,注重个性差异

  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和分析者。教师应悉心观察并领悟幼儿的言行,分析了解其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不要用成人的角度观察幼儿,教师经常谈要观察幼儿,可是提的多,说的多,并不等于在实践中做的好,教师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幼儿,因此常常是“我想他是在干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他在干什么”。孩子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成长需要和现有水平来制定教育计划,选择和调整教育内容,并适时地把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生成为课程内容,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有效的资源利用,拓展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

  在《纲要》中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探索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服务,以拓展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为幼儿营造一个多元化、宽松自由的精神氛围。

  社区资源与幼儿互动:教师带领幼儿福利院去表演节目,让幼儿为山区的孩子进行爱心募捐,带孩子去感受山区孩子教育环境的艰难,鼓励孩子为敬老院的老人做些公益活动等等。让孩子们亲自感受、体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家长资源与幼儿互动:充分挖掘幼儿园家长的教育资源,为促进幼儿发展服务。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和内容,把从事医生、警察、公交车司机等职业的家长请到幼儿园,为小朋友介绍有关常识,介绍本职业的特点,让家长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好的迁移所学到的知识经验,扮演这些角色,感受快乐。

  四、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主题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方式

  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把主题活动与幼儿一日活动相结合,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多方位实现幼儿学习的活动化、共同化。比如:我们选择经典童话故事,调动小班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师生共同布置主题墙饰,结合童话故事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活动区中主题环境的创设过程与幼儿主题开展过程、幼儿发展过程同步。例如:主题《有趣的塑料袋》,在各个活动区中,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制作了以塑料袋为材料的玩具,表演区中,孩子们为自己制作了精美的演出服装和乐器;在科学区,用塑料袋制作了降落伞、和光学玩具等等等。

  2.区域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方式

  教师与幼儿一起确定区域名称。在确定区域时,幼儿之间要商议,全班都感兴趣,达成共识。在争论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教师与幼儿共同准备活动材料。在搜集材料时,教师引导幼儿首先要预想需要什么,从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在开超市时,幼儿从各处搜集来了食品包装盒、包装袋、饮料瓶等。这么多东西怎么摆在货架上呢?让幼儿进行分类。物品怎样向客人介绍?该如何进行交易等等孩子们都要一一进行了解,孩子们乐此不疲,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幼儿很好的学习过程。

  教师与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分析哪些行为是恰当的,能够促进游戏的开展,哪些是不适宜的游戏行为,阻碍游戏的开展。这些规则是幼儿自己制定的,幼儿非常愿意遵守,天长日久孩子们就形成了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并能迁移到生活中。

  幼儿主动参与。幼儿可以自选区域,自结伙伴,自己延伸,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交流。在幼儿自主活动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会引导幼儿一起分析、讨论,想出解决办法,推动游戏情节。慢慢地幼儿有了自主解决问题、发展情节的能力。

  3.自由活动,和谐发展

  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要求地启发幼儿,允许幼儿依据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方法做事,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选择活动。比如:为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我让幼儿参与班圾自然角的布置。利用雪碧瓶、牛奶盒、一次性杯子、小轮胎栽培植物,孩子们成了小主人,认真照料自然角,观察果实的形成及种子发芽,互相交流新的发现。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了幼儿的探知欲望,提高了幼儿的探索能力。不强迫,才能让幼儿有真正的自由选择投;不干涉,才能尽可能地让幼儿玩得愉快。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外出参观可以让幼儿选择地点;绘画涂色时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等等。在原则范围内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带给幼儿的是一份尊重,幼儿会从中获得自信。总之,作为老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尊重幼儿,善于引导,善于互动,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所在。让幼儿拥有一个自由创造的时空,他们的探索创造精神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不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黄娟娟;对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探索与思考;幼儿教育;2010年06期

  王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