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家庭教育,高校,大学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2 15:43
摘要:高校教育是个体所接受的各类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源头。研究高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平台建设,形成联动机制,促进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协调发展
一、探究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高校教育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高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类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汲取专业知识、形成正确三观、树立理想信念、明确专业方向、确立生活态度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继续深造、走向社会、开启自己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石
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人的教育是一项包含了家庭教育、集体教育、社会教育的多方面的系统的工程,而其中,家庭教育可谓是这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中的基石。作为教育源头的家庭教育,对个人的身心发展、性格养成、品质素养有着润物细无声的重要影响。
3.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时,这样说道:“学校教育应当领导家庭教育,但决不能少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这是学校教育的最有益的补充。”虽然高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教育,在对青年大学生是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可谓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在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学阶段,家庭教育应仍继续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与高校教育一同合力完成对大学生的育人工程。
二、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家庭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一旦学生进入大学的校门后,家长往往觉得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使命已经完成,高校全盘接收了教育子女的接力棒;有些家长觉得子女已经是成年人,自己具备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用再继续追踪和监督了;有些家长则觉得子女的文化素养已经高于家长自身,自己已无力对子女进行再教育,以上这些观念往往导致家长忽略了对进入大学阶段子女的教育和监管。然而,这个考入大学的优秀群体可能正面临着一种转变——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或许不再继续优秀。同时,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也从单纯的应试考试扩展到多个层面,例如:人际交往、自主学习、心理承受、自我人生规划等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单靠高校教育唱“独角戏”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效,这就需要引入家庭的力量合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不畅
高校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外地生源,距离远的现实从客观上导致了高校和家庭之间当面沟通接触的困难性和障碍性。而且,部分高校还没有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的固有的思维惯性,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实践上缺乏相应行动和措施。另外,高校与家庭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的、有效的互动联系机制,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校发生一些事情后,如考试挂科、留降级学习、违反校规校纪、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等负面消息后,再由辅导员、班主任向家长沟通汇报,而家长一方面感到仓促和意外,另一方面又对无力改变的事实感到不解和愤怒,容易导致双方之间纠纷的产生。沟通的滞后性不利于家长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沟通机制的不完善也不利于高校和家庭之间合力完成对大学生的育人工作。
三、构建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发展的落实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把家庭教育的力量引入高校教育中,与高校学生管理教师的沟通协作中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教育观念,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1.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高校可尝试性的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使其成为学校与家庭间的纽带与桥梁,既有代表性又有权威性,是固化高校和家庭联系机制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每学期可召开“学校—家长”座谈,就双方普遍关注的如学生学习、生活、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交流探讨。同时,家长可以就自身的教育经验、人生历练、社会体验等向高校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议,有助于高校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和家长们的心理需要和现实诉求,在家长们的监督与帮助下,解决好高校教育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
2.开展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活动。以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已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活动作为每学期末例行开展的一项活动。辅导员、班主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向家庭介绍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不仅可以让学生家长就学生的在校情况有大致清晰的了解,而且可以根据高校提供的信息,在假期有计划性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安排进行引导和监督,进而调动家长育人的积极性。
3.构建网络育人平台。以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在参与调查的1000名家长中,90.1%的学生家长都具备掌握或熟练掌握使用手机、QQ的能力。高校可充分运用短信、QQ、飞信、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介,搭建起网络沟通平台,第一时间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达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提高家长育人的参与度,辅助高校全面做好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高校—家庭”二位一体的网络育人模式。
4.建立家访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有针对性的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不仅有助于促进高校和家庭间的合作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客观情况,梳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高校育人方面的政策、制度,有助于更好的配合高校开展对子女的教育工作。使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达到共同关注、共同引导、共同教育的目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提供更为周全且人性化的保障。
姜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