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语文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职,语文教育,母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5:03
摘要:语文教育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在初高中教育阶段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进入大学教育以后,其地位逐步下降。而在高职教育中,语文教育的地位更为尴尬,基本不受重视。高职语文教育目前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中,与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极不协调,如何走出高职语文面临的困境,是目前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语文;对策;困境
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当代高职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很不乐观。归纳起来,高职语文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对高职语文的教育定位不清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性质认识不足,导致高职语文教育陷入困境。这主要表现在课程安排明显不足,有些院校把语文课作为选修课,有的以应用写作课代替语文课,有的干脆不开这类课程。忽视了文、史、哲以及各类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保证科学素质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制约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进步和成长。
二、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
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录取方式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低于本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要比本科生差,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很多学生语文能力较为欠缺。高职语文教育就兼有对中学语文补课的作用。前几个阶段未完成的任务,要在这个阶段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在高职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再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育者而言,有义务去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确定正确的方向,制定相宜的教学目标。
三、高职语文的教学方法落后
观念的落后,认识的模糊,教学资源的不足,教材的随意性,教师素质和教学积极性的矛盾,都给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大多数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一套笔试卷子,平时成绩则象征性地写一篇短文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成绩评定方法,无法保证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这对即将走上社会的高职生的创业和继续学习是很不利的。
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这些不过是其中较突出的一些问题。让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摆脱困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据本人的的语文教学实践,在此提出几条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四、确立语文教育教学应有的地位
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育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与专业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看到,语文教育教学并不是高职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明确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将高职语文教育提高到与专业课程一样的地位,使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从内心深处重视语文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领导重视、教师负责、学生努力的良好学习局面;另一方面,要建立如专业教学一样的教学考核目标,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
五、突出高职语文的应用性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各专业课程都必须考虑到专业的实用性,高职语文也不例外。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败。语文课程解决的就是在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出现的交际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语言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突出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与时俱进,有意识地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比如如何清晰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将专业及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展示出来,掌握必备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六、进行教育方法的改革
改进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一是要加强高职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建设,营造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学生努力学习,加强高职人文气息的学校环境;二是要引入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要推进语文教育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要使学生的修养与人文精神培养覆盖于整个高职学习阶段,切实为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服务。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融合。诸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自办小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征文活动、辩论赛等,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使语文能力成为提高职业能力的内在基础,成为职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是高职教育中基本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对高职院校来说,高职语文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这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不足,加以深入思考分析,对症下药,并以此带动整个高职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3]尹全忠,张志贵.新世纪青年人文素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
[5]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6]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7]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J].职教论坛,1998.
[8]卢建生,郭俊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目标及其实施[J].山西财政专科学校学报.1999
[9]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10]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0
戴冰
